《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①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②理解恰当的修辞及说明方法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
①采用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质疑解惑。
②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利用多媒体演示。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②学以致用[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对云的识别。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1.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注音: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新课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
2.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讨论归纳: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再读全文,质疑探究:
小组探究:
1.云和天气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2.光彩和天气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3.文章把云分成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说明有何好处?
讨论归纳:
1.
(1)晴天云彩变化
云名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2)雨雪冰雹云层变化
云名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2.光彩识天气
光名
晕
华
虹
霞
3.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等方面,将事物分成为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详尽,更全面了解事物特征。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3.选作基础训练作业。
二、导入新课
三、研读课文、品味感悟
分组探讨
1.学习第1段,思考:
(1)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2)仿写“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
①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②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2.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3.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本段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分析这三段的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
5.思考:从文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对第7段作品析。
讨论归纳。
四、质疑问难[注: 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合作交流:
五、拓展延伸
1.学以致用,收集到有关天气的谚语、成语、俗语等,注意观察,学会预测天气。
2.学习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格和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片段作文训练。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1.观察自然现象,预报天气(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2.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附
板书设计:
关于天气的谚语:
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2.“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4.“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5.“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6.“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7.“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8.“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9.“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