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夏感》教学设计14
   [标签: ]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属于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主要写的是作者对夏天的感悟。作者写夏,不做无病之呻吟,而是以具体生动细腻的笔触尽情描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本文,应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之上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强与文本的对话。要通过联想与想像,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真切感受夏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上初中,大多拥有一颗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像《夏感》这样优美的散文,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由于初一学生知识的储备有限,生活经历有限,需要教师去引导,去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以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像能力,帮助学生感知课文。让学生自己抓住文章优美的词句去赏析课文,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将不无裨益。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诵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尤其是比喻和拟人句),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夏的炽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五、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一段有关夏天的音乐。然后请同学们看四季图,说说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内涵,春有春的风情,夏有夏的韵律,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个性。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悟。
  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梁衡先生对夏有着怎样一种情感。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放一段音乐可以使学生有进入夏天的感觉。调动他们对四季尤其是夏天的兴趣。)
  (二)落实基础
  1.听读: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在朗读过程中老师播放一些课文中描绘的图画。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一边听课文一边对课文内容有具体直观的了解。这样可以尽快熟悉课文。)
  2检测字词并齐读两遍: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
  匍匐(púfú)迸发(bèng)澹澹(dàndàn)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础,训练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老师及时检测。)
  (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也就是夏天的特点。)
  (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3.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
  作者对夏天、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三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理解夏天的特点,特别是要找具体的句子,并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四)语言品味。
  1.学生讨论: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设计意图:自由的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老师给出一个示例这样学生在鉴赏时就更容易表达了。)
  (五)拓展延伸:
  1.关于四季的古诗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
  2.仿写: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之后,让学生想像心中的夏,然后进行仿写,这样达到了讲练结合的目的,对提高写作水平也大有裨益[注: 裨益:益处、好处。形容益处很大。]。)
  (六)总结全文
  (七)作业:你家乡的夏天美吗?
  试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你家乡的夏天作一番描绘。
  板书:
  紧张热烈急促
  景美赞美
  (总——分——总)
  人勤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