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出版社七年级上第一单元
在山的那一边
【课件2:题目,可根据需要自己插入音乐】(等待上课时用)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训练诗歌的朗读能力。
2.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请1、2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目标。【课件3,并同时展示学习目标】
二、朗读
那么,处在崇山峻岭[注: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当中,几乎是与外面的世界隔绝的孩子们,他们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家新的这首诗歌《在山的那一边》,一起来探讨他们的理想,看看从中能得到什么对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启发。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听朗读(可放朗读带,也可由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播放(朗读)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歌
(一)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课件4、5】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即: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课件6】
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现,自然不过是“山那边是海”一类幼稚幻想的破灭。然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所以,这种挫折也就预示了诗人生活中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
3.【课件7、8】作者介绍
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大家树立正确的理想,并培养自己为理想不懈努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扫清词语障碍。[课件9、10]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接着,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注意:[课件11]
给大家一个示例:[课件12]
1.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2.读后讨论:[课件13、14]
①找一找诗歌中反复出现了哪些意象。
②诗中“山”与“海”蕴涵着什么意思?
采用讨论的形式,深刻理解“山”和“海”的含义。
③作者通过“山”“海”两个意象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写作意图?
④“爬过山就能见到海”,作者借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课件15、16】见图片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课件17、18】
全诗可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小时候”到“山那边是海吗”)写自己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妈妈唤起了“我”的想望。
第二层:(“于是”到 “打了一个零分”),写自己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便大失所望[注: 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自己童年 时的疑惑。
第二部分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诗中自然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小节)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这一道理。
第二层(第二节),诗人以“山”和“海”为喻,形象地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注: 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于实现。
(四)研读课文,探究问题。【课件19—26】
(品味重点句子。由学生自己来找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并补充其他没有找到的。)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后,你对这首诗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学生提问或老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学生回答或老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
1.为什么说是“隐秘想望”?
作者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一词有何作用?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表明了我希望看到山那边的愿望极其强烈。
3.为什么说“山那边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用寥寥数字,就将作者翻过山后幻想破灭时的克服心情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是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上是写自己的难过心情,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种子”指什么?为何说是“飘来的”?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种子 ”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
5.“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重重的“大山”挡住了我的眼睛,却让我更加渴望看到“山”那边的风景。
6.“因为我听见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句话什么意思?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了,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7.“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涵作者怎样的情感?
由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注: 多比喻前程的远大或事业的伟大。]的。照亮前后的心情是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便人兴奋、惊喜。
小结:【课件27】
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读诗应在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揣摩诗句的含义,辨别诗句运用的修辞及重要词语的语境义。
(五)回味课文
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或喜欢的一段诗句或全文来读一读,要求读准语气、语调。读完后探究本诗的主旨。[课件28]
四、体验、延伸
1.体验反思: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结合本诗给你的启示,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
【课件29】
2.拓展延伸:【课件30、31】
如何划分诗的节奏:
所谓诗,是指借助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①古代诗歌的节奏划分可以从音节和意义的角度来划分如:“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黄鹂/鸣/翠柳”。
②自由诗的节奏,由句意和语法规律来确定,或停于主谓之间,或停于谓宾之间,或停在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灵活性较大。如: 父亲的身影,像个/问号,多少年/一直把什么/寻找;紧弯的/腰身,弓成了/小桥,驮着儿女/走向明朝……
五、课外练笔: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课件32]
提示:这个海可以是自然界的大海,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写作点拨:从提示来看,“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可以指“成功”,也可以指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大海”,所以你可以写第一次到海滨旅游的经历(向往-见大海的心情-大海的壮阔、狂暴、宁静之美……),还可以写自己学习、生活中一次成功的经历等。
写完后可选择一两篇短文读一读,做简单评价。
六、结束【课件33,可根据需要插入音乐】
从同学们的短文中,我读到了一个个美丽的心灵,读到了同学们像诗人一样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念。人生的真谛正是在于有坚定的信念并为之不懈地奋斗。我相信,只要同学们有美好的信念并为之奋斗,你们的面前必将会出现美丽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