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夏天的情感。
2.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
3.学习课文对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走过了秋天、冬天和春天,我们该来经历火热的夏天了。大家心中的夏天是怎样的呢,谁能说说呢?
(学生七嘴八舌[注: 形容人多口杂。],各抒已见)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他们笔下的夏是“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像快干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是“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的夏感。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夏感》确实能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板书 夏感 梁衡)
二、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朗读课文
(1)字词积累:积累小册
(2)教师范读:请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勾画夏的图画;
(3)学生领读:读出轻重缓急[注: 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读出感情。
2、学生合作、思考。
(1)在作者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景致的?
(3)本文题为《夏感》,那文中突出的表现了作者对夏天的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借景抒情)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这篇散文景色鲜明突出、情感自然强烈,这得益于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简单的加以分析吗?
明确:(1)、春夏景物比较:明确夏天的景物特征。
(2)、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比较写夏之热烈。
(3)、“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得出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
4、在描写夏景的文段中我们发现了大量优美的句子,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理由。
描写性语言:形象生动
文言性语言:典雅精致
男性化语言:明朗刚性
三、拓展延伸
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注: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却极少有夏的影子。”那么,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展示积累册:
四、情感迁移
《夏感》全文正好六百六十六字,在我们的民族习惯中,“六六”向有和顺、如意、吉祥之意。梁衡同志正是凭借这为数不多的文字,给我们构筑了一个精美的世界。它,使我们想到玲珑的雅雕、小巧的盆景,想到一方素绢、一块碧玉、一泓清澈的小溪、一簇秀丽的山花。也许我们已经被它深深的吸引,那你能用你的语言来赞美一下你心中的“夏”吗?
五、课文拾“疑”
细读《夏感》一文,深深感受到了作者文字表现的感染力,以及思想内容方面的催人奋进的力量。这篇散文应当看作是一曲“夏”的赞歌。但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夏天的景象和色彩,却也给我留下了几点疑惑:
1、文中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色的”,这是否有点以偏概全?
2、文中说“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了?
3、刚刚割过的麦田里,怎么就有了棉苗,还有高粱、玉米,在南方农村生活的我们见过这样的情景吗?
(学贵有疑)
六、布置作业
1、思考老师的疑惑;
2、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 2、体味作者感情
七、课后反思
板书:
夏 感
梁衡
(借)景 (抒)情
夏天的自然风光
总特点 夏天金黄的色彩 ® 热爱、赞美
夏天紧张的旋律
紧张、热烈、急促
积 累 册
一、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主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觅渡》《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作品大都收入9卷本《梁衡文集》中。
二、历代描写夏季的诗词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2.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池荷初帖水,林花已扫园。萦丛蝶尚乱,依阁鸟犹喧。对此残芳月,忆在汉陵原。
——唐代韦应物《始夏南园思旧里》
4.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花开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宋代苏舜钦《夏意》
5.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宋代司马光《客中初夏》
6.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
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代苏轼《鹧鸪天》
7.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8.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9.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小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10.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初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宋代陆游《幽居初夏》
11.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 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元代白朴《天净沙•夏》
海滨仲夏夜(峻青)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注: 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我漫步沙滩,徘徊在我的乡亲朋友们中间。
我看到,在那边,在一只底儿朝上反扣在沙滩上的木船旁边,是一群刚从田里收割麦子归来的人们,他们在谈论着今年的收成。今春,雨水足,麦苗长得旺,收成比去年好。眼下,又下了一场透雨,秋后的丰收局面,也大体可以确定下来了。人们为这大好年景所鼓舞着,谈话中也充满了愉快欢乐的笑声。
月亮上来了。
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的海滩。
月亮升得很高了。它是那么皎洁,那么明亮。
夜已经深了。
沙滩上的人,有的躺在那软绵绵的沙滩上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凉爽的风轻轻地吹拂着,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注: 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地尽情谈笑吧,酣畅地休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