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
2、感知园林画意美,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3、丰富学生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苏州园林“图画美”,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我国古代文人的园林情结及文化审美追求。
目标达成:
1、培养学生分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
2、在团队合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欣赏关于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要求看完后谈谈你对苏州园林的感受。
苏州自古以来素以园林著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的地位。叶圣陶先生就是苏州人,苏州人游园林,写园林,读来自是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
这是一篇说明文,谁能说说你都知道哪些说明文知识?(生答)
很好。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说明知识解读这篇说明文,有没有信心?(生答)
二、解读目标:
学习本课有三个目标,一是在了解苏州园林特征的基础上,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二是在感知园林画意美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三是丰富学生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自主学习 :初探园林
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游览者,相信接下来我们的苏州园林之旅也必将是一次快乐之旅。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完成四个小任务:一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易出错的字词。二是找出文中概括作者对苏州园总的印象的语句。三是苏州园林总体特点是什么?要求用文中语句回答。四、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介绍苏州园林?(任务见屏幕)
小组交流,师巡视。
小组代表交流。
四、合作探究:寻芳览胜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如果提炼这句话的中心词,你认为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字表达?作者怎样具体描绘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再次发挥你们小组的团队智慧,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或句子,细细品味,可以从用词的准确生动、说明方法等角度赏析。
屏幕:作者怎样具体描绘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温馨提示: 发挥小组的团队智慧,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段落,细细品味,可以从用词的准确生动、说明方法等角度赏析。
小组交流。
学法指导: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本文用词不仅准确而且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极大地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又更好地突出了事物的特征;段与段之间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清晰、严谨。
五、拓展提高 妙笔生花
有人说苏州园林是一首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着夺人心魄的美,是人间的仙境。咱们威海依山傍水,人杰地灵[注: 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闻名遐迩,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一处风景胜地。
六、学以致用[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笔耕不辍:
查找资料完善你的创意,自拟题目,写一篇展现威海风景胜地的短文。
如画的苏州园林给了我们一次快乐之游,而叶圣陶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又让我们享受到了审美的愉悦。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这节课我们不仅自己欣赏到了美,而且还在合作中与他人分享了美,让我们的学习之旅得到更多的收获!愿美与快乐与大家永远相伴!
《苏州园林》导学提纲
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愿大家把欣赏美的快乐在合作中与他人分享,在快乐的学习旅程中一起收获!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
2、感知园林画意美,品味文章严密生动的语言。
3、丰富学生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自主学习 : 初探园林
学习方法指导: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思考如下问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划出你认为易出错的字词。
(2)、找出文中概括作者对苏州园总的印象的语句。
(3)、苏州园林总体特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4)、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介绍苏州园林?
三、合作探究: 寻芳览胜
作者怎样具体描绘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或句子,细细品味,可以从用词的准确生动、说明方法等角度赏析。
合作探究指导: 1、组内探讨,把探究结果在书中标记。
2、组长将不明白的问题或有疑义的地方汇总集体解决。
情感提升:体会我国古代文人的园林情结及文化审美追求。
四、拓展提高 妙笔生花
威海依山傍水,人杰地灵,闻名遐迩,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一处风景胜地。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的名篇《苏州园林》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文章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征“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进行说明,而且语言极其简练、生动、准确。如何在一节课中既能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特征,又能切身感受叶圣陶先生语言的魅力是我处理本课的重点。
在《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中,我打破传统的“串讲”,先创设情景(视频)导入,让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美有直观感受,之后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解决导学提纲整体感知部分的问题,再通过小组交流帮助学生疏通文字障碍;由于本课结构十分严谨,总分的特点显著,因此在整体感知部分就把分析重点落在引导学生把握总分的结构特点上;而讲授重点则落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及说明方法。因为初二的学生接受说明文知识并不多,对说明方法把握不准,因此这一环节又把重点落到学法指导上,由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句入手,以典型语句为范例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并适当将说明语言与记叙语言稍做比较,这样学生对本节课讲授内容能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引导学生体会难句的内涵也是本课设计中凸显的一个特点,目的是能够把课本挖掘的深些,让学生的思想深度得以提高;练笔也紧扣本节课讲授的重点,这样处理力争达到环环相扣的目的。
自己认为这堂课的收获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学设计中要实现的几个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较到位,有些的精彩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自认为最大的亮点是对文本深度的挖掘比较到位,使课堂具有了一定的内涵;但同时从本节课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的诸多不足:比如对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处理的还不够自如,像部分学生不跟随老师的提问走,自己对此驾驭能力不够强;其次授课声音有些低,不够大气等。
在优质课上将说明文是第一次尝试,虽然在准备过程中付出很多,但收获也颇丰。首先是自己对如何把握说明文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尤其是在查阅资料过程中不同的设计打开了自己备课的思路,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其次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重要性,有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有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课背的充分了,驾驭课堂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如果在备“学生”方面考虑的周全些,课堂出现的问题自然就会少很多;另外一些授课基本功还有待继续加强。再有一点不足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也是语文老师责无旁贷[注: 贷: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的。
总之这节优质课让我发现自身的诸多不足,也让我开始探索语文课堂的功能性。“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在此基础上不懈“求索”,让我的语文课堂能有春之绚丽,秋之丰硕,冬之蕴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