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学习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学习过程:
一、预习与准备
(一)课前准备
(1)搜集图片资料、雕塑等实物,并为其写一段桥美在何处的说明。
(2)请学生预习课文,对文中不懂的专业术语作了解。
(3)搜集古诗文中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
(二)相关资料链接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1919年7月5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注: 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也形容距离极远。]》、《谁家粉本》等。(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三)标题索引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作者吴冠中是怎么写桥的美的?在课文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二、展示与交流
桥梁专家茅以升解释说:“桥就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板凳”的外形越来越丰富美观。这节课我们来欣赏“板凳”的美丽风采。
1、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
①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②方、圆之间相处(hé xié)________、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③“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 jìng)________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形似字组词
①销( ) 俏( ) 峭( ) 削( )
②峻( ) 竣( ) 俊( ) 骏( )
③孤( ) 弧( ) 狐( ) 瓢( )
④魅( ) 魄( ) 魏( ) 魁( )
3、解释下列词语。
驻足:
极目:
煞它风景: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4、展示、欣赏师生搜集的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5、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桥”美在何处。
三、整体感悟: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4.画家吴冠中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请你概括出来。
四、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多媒体显示:
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注: 拂晓风起,残月将落。常形容冷落凄凉的意境。也指歌妓的清唱。],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六、能力训练
1.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有高山、流水、长桥、树木、薄雾。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变化、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品味、欣赏画面美,并模仿课文第4段的写法把它表述出来。
学生观赏画面,并口头描述。
2. 比较阅读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师提示: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
说明对象
着眼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的区别与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种文体。
七、布置作业:课后阅读科学小品文《得乐园?失乐园?》完成文后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