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导学稿
学习目标:
1.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
2.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预习。
1、给加点的生字注音。①口吻(
2、解释下列生词。前瞻后顾:
美感:
驻足:
煞它风景: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走进作者。
本文作者是____,是我国现代______。本文选自《_____》。
4.写出文中句子的说明方法。
(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2)“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3)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
二.走进课文。
1、作者的职业是什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探寻作者笔下的桥,感受“桥之美.
(1)从文中找出揭示“桥之美”的句子。
(2)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3)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期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芦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适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注: 拂晓风起,残月将落。常形容冷落凄凉的意境。也指歌妓的清唱。],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四、课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