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人物的形象。
2、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自主性学习】
1.在中国学问渊博人格高尚的女士才被尊称为“先生”,杨绛就是其中一位,让我们多方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杨绛先生其人其文吧。
《老王》的作者是 杨绛 ,她的丈夫钱钟书 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小说《 围城 》。
我还了解到:名杨季康(1911—),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注: 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弄假成真[注: 本来是假装的,结果却弄成了真的。]》,长篇小说《洗澡》。“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另一个随笔集《将饮茶》,部分也写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但更有价值的,是回忆亲人往事的部分。另出版有《杨绛译文集》。
散文类:《干校六记》、《将饮茶》译作类:《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
语言特点: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注: 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
2.注音并解释:
取缔( ) 塌( )败 伛( )着背 骷( )髅( )攥( )着 滞( )笨 愧( )怍( )
3.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荒僻: 塌败: 取缔: 凑合: 滞笨: 愧怍:
【
合作释疑】
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人物分析:
(1)老王:
学法点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老王人物形象的语段,谈谈你心目中的老王。建议用“我心目中的老王是一个 的人,从 看出。”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交换看法,互相补充。
(2)作者:
面对老王的境况,作为作家的杨绛是怎么做的?从作者身上你有哪些做人的收获?
2、品味语言
·学法指导
散文学习重在对语言的品味。语言品味须细读课文,走进文本,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联系与文章有关的作者的生平经历,才能品出言中之意以及言外之意[注: 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才能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读出自己的深厚感悟。
·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并写上自己的评语或感受。
【练习性学习】
① 尝试:为老王写一句“墓志铭”。
②以第一人称想象:老王去送香油、鸡蛋时的心情。
【资料链接】
①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欣赏名人奇趣墓志铭:
聂耳:“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马克·吐温:“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② 推荐阅读:屠格涅夫《乞丐》林清玄《随喜》沈伊默《人力车夫》纪念特蕾莎修女著作《活着就是爱》
[拓展性学习]
阅读《老妪》一文,回答问题。
老 妪
①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做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②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③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④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注: 显示或宣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突出。]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⑤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⑥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⑦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⑧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⑨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⑩“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11)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12)儿子仰脸看我。
(13)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14)而公园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前时,见一老叟,守着她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15)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1.阅读文章第④段中划线句子,回答:
(1)“我”“不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产生“体恤”和“怜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人物描写中的________描写。结合全文思考:这样描写老妪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找出文中分别描写两位老人的目光且前后呼应的句子,回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为什么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后来,“我”为什么又觉得自己的行为很“猥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自我评价表(请在你认可的项目下划√)
评价内容
自主学习导学案完成率
优:70%以上
良:50%~70%
一般:50%以下
合作探究参与度
积极
一般
很少
本节课有效学习时间
35分钟以上
20~35分钟
20分钟以下
学习目标达成度
基本达到目标
达到目标的70%
相差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