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导入新课(1分钟)
陶渊明笔下具有神秘色彩的桃花源令人向往,使人魂牵梦绕、津津乐道[注: 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步入这人间仙境,去领略世外桃源[注: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的风土人情[注: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二、 简介作者及背景(2分钟)
出示文字资料: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文学家,著名诗人。生于东晋末期,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的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和黑暗政治的不满,辞官归隐,过上躬耕田园的生活。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在文学上在很高的成就,其诗文在文学史上占很高的地位,他的散文词赋也很出色,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后人辑有《陶渊明集》、《靖节先生集》。
三、 读课文,说译文(15分钟)
(一)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
第一遍,读得流畅响亮。
第二遍,读得字正腔圆。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怡(yí)然自乐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yāo)还家 此中人语(yù)云
第三遍,读得有情有景。注意朗读的情感、语气、语速。
(二)说译文
1、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译。
2、让学生质疑问难[注: 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教师评价。教师就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予以指导(实行“兵教兵”的策略,即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解决)。
3、课中练习:
⑴解释加点字:这是同义词或一词多义。
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
并怡然自乐
② 缘溪行
便扶向路
③ 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④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⑤ 寻病终
寻向所志
⑵解释下面加点词语:这是古今义差别较大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⑤此中人语云
⑶在括号内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4、同桌之间进行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说译文,逐句进行。之后交换角色读译。
5、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
四、 读课文,讲故事(13分钟)
1、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渔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第一人称,将课文“变”为一篇白话故事。
2、同学们自读自讲。
3、分小组讲。
4、推选代表来讲。
教师评说
五、 读课文,析美点(8分钟)
1、出示要求:桃花源里充满了“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就课文内容从文中找出实例,用“桃花源的 美,美在 ”这样的句式说话,至少要说一句话。
2、示范:桃花源的土地美,美在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3、学生按要求说话、讨论。
4、教师评说、小结。
明确:
桃花源的景美,美在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辽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田间小路,美好的池塘,垂荫的桑竹话。
桃花源的人美,美在安居乐业[注: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美在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注: 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
桃花源的人情美,美在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桃花源的社会环境美,美在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百姓安居乐业。
桃花源的故事美,美在跌宕起伏,美在曲折动人,美在虚实结合。
……
六、 读课文,悟哲理(5分钟)
1、自读“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复前行——便舍船,从口入——复行数十步”这些内容,想想从渔人的行踪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明确:一个人要想达到一定的境界或高度,唯有不断忘我追求和探索。
2、自读“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志之’到‘遂迷,不复得路’”这部分内容,想想为什么相隔的时间又不太长,就“遂迷,不复得路”,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明确:通往成功之巅是毫无捷径可行的,唯有一步一个脚印[注: 比喻做事踏实。]的艰辛跋涉,才可能到达事业的某种境界或高度。
七、 布置作业(1分钟)
请从本课和其它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出有运用价值的四字写景美词(例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注: 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不少于20个。并从这些词中至少选取5个,加以想象,写成一段话,200字左右,力求写出不同层次的景物的色彩(写出环境静与动的结合则更佳)。
备教手记:
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读课文,说译文; 读课文,讲故事;读课文,析美点;读课文,悟哲理”。本课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积累知识(如课中练习的设计,其实是在为学生提供几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指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