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
邯郸市十四中学 王红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词语。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正确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看到这幅图片,同学们是否有似曾相识[注: 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的感觉?对,这就是位于我们家乡彭城的老槐树,据老人们说它已经300多岁了,依然枝繁叶茂。几百年来,人们珍爱它,保护它。树下虽已铺成了柏油路,旁边也已建起了高楼大厦,但它依然宁静而安详地站在繁华的都市里,站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赞歌。这棵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却是另一棵树---那树,让我们走进王鼎钧先生的散文《那树》,共同关注那棵树的命运。出示课题:《那树》
二、走进作者
王鼎钧,山东临沂人。台湾当代散文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注: 一种黑色坚硬的石块,用黄金在上面画一条纹,就可以看出黄金的成色。比喻精确可靠的检验方法。]》、《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等。他的散文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识。代表性作品《那树》。
三、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词语。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四、检查预习
佝偻 ɡōuóu 倒坍tān 荫庇yìn bì 虬qiú须
引颈受戮[注: 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 lù 周道如砥 dǐ 踝骨huái
五、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那树的故事。
这篇散文叙述了一棵常年造福于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砍倒的故事。
六、再读课文 说出体验
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以“这是一棵 的大树,因为文中第 段这样说 ”的形式说一段话,或以“我喜欢第 段的 这句话,因为它表现了树的 ”的形式说一段话。
所以我们说,这是一棵古老的、这是一棵古老、坚固、茂盛、无私奉献、富有爱心、可怜悲惨的树。
2、我们听了那树的故事,对那棵树会心生什么感情呢?请带着感情把它读出来。
七、研读赏析 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
如:(1)“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2)“两个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棵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
2)你从这几处体会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咬”“嚼”“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等词语描写的多么惨不忍睹[注: 睹:看。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啊!在写树的时候作者只是把它当成一棵植物来写的吗?
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树当作生命来看待,细腻而形象地给人以痛苦、悲哀的感受,表达作者对砍树者的憎恨之情,以及对树的同情。
3)那树最后的结局,能引起我们怎样的感情呢?请带着感情把它读出来。
八、拓展延伸 各抒己见
1)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来处置这棵老树?
2)作者通过那树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九、小结
文明是一把双刃箭,“它盖起了高楼大厦,却毁掉了莽莽森林,它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电子产品,却带走了昔日的山青水秀。”当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发生矛盾的时候,牺牲环境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让我们留住绿色,留住地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十、角色转换,写出几句心里的话:
如果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注: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的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吗?
板书设计:
那树
王鼎钧
人--------和谐相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