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课题:二十一、桃花源记 第__ 1 课时 总序第 44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 孟花秀
预设目标: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注: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的写法。
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注: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
1.作者简介:略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
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
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
源去看看。
二、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志:做标记 处处志之 标记 寻向所志
向:以前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二十一、桃花源记 第__ 2 课时 总序第 45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 孟花秀
预设目标: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人
。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
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
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
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注: 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
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
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里
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
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
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
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
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 二十二、短文两篇 第__ 1 课时 总序第 46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1、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2、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注: 旧时形容有钱有势。],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注: 流:流俗;污:肮脏。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
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
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
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
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
什么?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鸿儒 ,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
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
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三读 领悟内涵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
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
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三、小结: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 二十二、短文两篇 第__ 2 课时 总序第 47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论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 导入课文
二、 整体感知课文
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
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
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
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
四、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
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
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注: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尽善尽
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赞颂陶渊明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
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
洁身自好[注: 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的生活态度。 “独” 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作者赞赏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
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作者则把莲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
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
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注: 难能:极难做到。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六、总结课文
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
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
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托物 言志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 二十三、核舟记 第__ 1 课时 总序第 48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二、学生朗读课文。(听录音)
三、讲解课文1段。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2、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
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
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四、讲解课文2段。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2、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
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五、讲解课文3段。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
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
“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
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
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
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
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2、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一)以形显神。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注: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性格气质各呈其态。
(二)对照鲜明。
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
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
(三)笔触细微。
“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
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3、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
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六、小结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 二十三、核舟记 第__ 2 课时 总序第 49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二、讲解课文4段。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
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
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
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
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
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
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三、讲解课文5段。
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四、 第6段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小结
1、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
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
点明确。
2、一词多义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 “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
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
“两膝” 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六、 布置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二十四、大道之行也 第_ 1 课时 总序第 50 个教学设计
课型: 自读课 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
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
二、整体把握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1.总领全文
2.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3.总结全文
三、研读理解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四、探究讨论: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五、指导朗诵
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六、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
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
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七、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 二十五、杜甫诗三首 第_ _ 1 课时 总序第 51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了解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读 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加强朗读教学,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古诗五步教学法。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语设计
二、杜甫简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
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
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
三、师生共同研讨《望岳》
1)配乐诗朗诵《望岳》,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
而且角度有别,学生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
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
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
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
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
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
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
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
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
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
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
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
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注: 豪迈的情感,远大的志向。]。
3、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小结
五、作业 背《望岳》。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 二十五、杜甫诗三首 第_ _2 课时 总序第 52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了解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读 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加强朗读教学,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古诗五步教学法。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感人肺腑[注: 使人内心深深感动。]。
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注: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二、师生共同研讨《春望》
本诗采用诗歌境界教学法。它以启发诱导学生想像、体验、
品味诗歌为手段,以诗的不同境界为阶梯,引导学生循序
渐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分三个教学步骤:想像形象,
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三、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四、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
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
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
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
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一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
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二是诗人伫
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
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3.想像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烽火连天[注: 形容战火遍及各地。],兵荒马乱[注: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
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
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引导学生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五、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
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
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
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注: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离乱伤痛之外,叹
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六、掌握表手法。
七、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
教 学 设 计
课题: 二十五、杜甫诗三首 第_ _3 课时 总序第 53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了解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读 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加强朗读教学,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古诗五步教学法。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三、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2.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的情节。
3.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
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
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
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
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4.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注: 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主动从
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
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5.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
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
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出
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注: 不可能再增加。指程度达到了极点。]的地步。诗人对差吏用了暗写,一
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
“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
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
的。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
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注: 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四、小结与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