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老王
主备:韦秀 成员:陆侯昆、范丽华、苏欧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师的恰当引导和提升之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情感和态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弱者,并能以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同情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
难点:探究材料安排的特点及全文的线索。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大约2分种) 以《爱的奉献》的歌曲作背景音乐创设教学情境,欣赏几幅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画面导入新课。
教师激情导入: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在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有一群本应和我们一样的人正在苦苦挣扎,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关爱。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赏析现代女作家杨绛的《老王》,一起和作者去诠释爱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
1、作者、背景简介。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注音
塌败(tā) 取缔(dì) 伛(yǔ) 翳(yì) 骷髅(kū lóu)
绷(bēng) 滞笨(zhì) 愧怍(zuò)
(2)释义 (见练习册)
三、整体感知,走近老王。
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快读课文,初步感知老王,研讨以下问题:
1、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老王的生活境况?生活境况如何?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他的命运最恰当。
2、文章写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是什么?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体现了老王哪方面的性格? 明确 :
1、老王的生活很“苦”,文章主要是从三方面来写的:
生理缺陷:一只眼是瞎的,有夜盲症;
居住条件:荒僻的小胡同,小屋破烂;
职业卑微:蹬破旧三轮,文革期间被取缔。
2、 生活贫困的老王又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善”也表现三个方面: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车费心不安,去世前一天,还拿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四、合作探究,品味老王。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
(精读可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
1、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老王临死前还要送鸡蛋香油这一情节)
细节抓住“镶嵌”“攥”“强笑”等词语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2、通过课文的学习,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可以用学生自己的认识。)
3、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用了什么顺序?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逻辑顺序,时间顺序;作者与老王的交往)
五、再读文本,怀念老王。
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最终离开了人世,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 抓住“愧疚”一词)她为什么能这样想?(对老王的关心、照顾不够;纳森钱去侮辱他)杨绛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通过学生的再度分析,了解作者的善良,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义,从而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文中,体现的是作者那种平等观念、人道主义和爱心。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
六、拓展迁移,关注“老王”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要注重学生的自身感悟,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启迪.
七、结合板书、进行小结。
这个环节,师生共同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我将以赠言结束本节课的教学: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送去光明; 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 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吧!
板书设计:
职业卑微
苦 生理缺陷
居住条件
送冰-----老实厚道
善 送钱先生去医院-----乐于助人
去世前致谢----知恩图报
八、教学反思:
课题:信客
主备:韦秀 成员:陆侯昆、范丽华、苏欧海
教学目标:
1、握文章脉络,理清思想内容。
2、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识记字词,扫清阅读障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电信业迅速发展,手机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这给忙碌的现代人提供了方便。但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村,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也许,我们很难想象,信客沉重的脚步是连接乡村与城市的纽带,他们为远行者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章《信客》来体会一下他们苦涩的人生。
二、简介作者
三、整体把握
1、检查预习:唏嘘xīxū 嫉妒jí 晦气huì 噩耗è猝然cù 诺诺nuò 呵斥hē 诘问jié 文绉绉焦灼zhuó 伎俩jì 吊唁yàn 跋涉bá shè颠沛pèi
2、我们对信客这种职业还很陌生,那就先来认识一下这种职业,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一名信客需要做哪些工作?
明确: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做一个信客,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他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注: 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时,他还要处理后事,安慰家属。(幻灯片出示)]
3、你对信客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能否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字来概括?(苦)
4、这种"苦"从哪里体现出来?
(1)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注: 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沿途投宿,拣便宜的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他们是最困苦的旅行者。
(2)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实在是件苦差事。
(3)总结:工作劳苦:终年跋泼;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5、年轻信客他自己评价信客这份工作的?
明确:"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6、分析"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1)为什么说越来越凶险了?
(2)以前是怎样撑持的?
(3)为什么撑持不了了?
7、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觉得信客具有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明确:诚实守信,任劳任怨[注: 任:担当,经受。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兢兢业业[注: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四、合作探究: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五、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信客之墓志铭: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六、教学小结:
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但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赞扬的。
七、布置作业:
1、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通读全文,勾画出你认为的精彩语句,简要说出它的美感。
2、完成课后习题一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