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课题:六、阿长与《山海经》 第__ 1 课时 总序第 11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学习以作者感情为线索的写法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
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
事真是神秘莫测,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长妈妈名叫什么?长得什么样子?
黄胖而矮,生得不好看,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2.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
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共写了7件事:
常喜欢切切擦擦。 限制我的行动。
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长毛攻城时护城。谋害我的隐鼠。
为我买《山海经》。
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
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3.为什么这样安排?
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
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
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
刮目相看[注: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在作者看来“别人妈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
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
佩和感激之情。
4.在“我”的眼里,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阿长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注: 拘:拘泥。不为小事所约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是个令人讨厌,憎恶、繁琐
之至的人,但她具有“伟大的神力”,她的“神力”表现在
护城和买书两件事上,特别是在买书这件事上,表现她对
“我”深切的关心和慈爱。
5.文章恰当地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1、2记叙,3先记后描写,26议论对长妈妈的看法
31抒情,抒发对长妈妈的热爱。
四、小结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六、阿长与《山海经》 第__ 2 课时 总序第 12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 孟花秀
预设目标:
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学习以作者感情为线索的写法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
回顾上节课所学了7件事。重点写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的事。我们重点分析这件事。
二、新授
1.从课文中找出这件事的起讫。
2.“我”为什么想得到《山海经》?
从一个远房叔叔说给“我”听的,“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
3.“我”为什么无法得到《山海经》?
不好意思逼叔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
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但没好机会买书。
4.课文哪些词语写到“我”希望得到《山海经》?
渴慕、一…就记得、太过于念念不忘[注: 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5.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
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对
她说了。表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身上,只是随
便说说而已。
6.当“我”见到阿长为我买的《山海经》时,“我”为什么
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因为我没向导我所讨厌、憎恶的大字不识一个,连书名都讲
不清的阿长,竟为我买来了我所渴慕的书,我感到震惊、惊
喜、内疚、感激,各种复杂的感情是我震悚。
7.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
8.这么粗拙的书为什么是我最为心爱的宝贝?
因为这是我渴慕已久的书,是我最初想得到的书,是阿长为。
我买的书,包含着阿长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有深厚的感情。
9.我对阿长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憎恶—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
新的敬意—怀念
10.我对阿长感情的变化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起线索作用。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注: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三、小结
四、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七、背影 第__ 1 课时 总序第 13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 孟花秀
预设目标:
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
的感动。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五回到家,
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
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
《朱自清散文集》。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
《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
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
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注: 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
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
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
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三、老师范读,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四、整体感知:分段
一、(1)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
二、(2—6)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
现父亲爱儿子的真挚感情。
(1)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
悲凉的气氛。
(2)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3)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
感情。
三、(7)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
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思念之情。
中心:文章通过父亲在家庭遭受变故的情况下,送“我”
只身北上,在车站为“我”买橘子时背影的描写,表达了父
亲的一片爱子之心,抒发了父子深情。
五、思考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试着找出来。
六、小结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七、背影 第_ _ 2 课时 总序第 14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 孟花秀
预设目标:
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满院狼籍—悲哀的泪
买橘背影—感动的泪
混入人群—离别的泪
晶莹泪光—伤心的泪
二、新授
1、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
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注: 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批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的。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
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
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
盈眶。因此写得最详细。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
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注: 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又催人泪下[注: 催:催促,促使。形容事迹十分感人,使人不禁流下眼泪。]。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
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
情不能自已[注: 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与文章开头呼应。
开篇设题——背影;中间叙事——影;望父买橘——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背影在文
章中起线索作用。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2、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写到“我”的几次流泪? 4次
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
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
”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
咛万嘱咐,不厌其烦[注: 厌:嫌。不嫌麻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
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
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
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
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
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
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
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三、小结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七、背影 第_ _ 3 时 总序第 15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 孟花秀
预设目标:
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二、讨论探究:
1、文章写父亲的背影放在什么样的特定环境中?在文中起
什么作用?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父子分别之时,这就给全
文定下了惨淡、衰败、哀伤的感情基调。但作者并没有绝望,
只是在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2、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
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3、赏析第6段,感受父亲艰难的动态。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注: 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
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
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
个艰难的背影!)
4、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
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
走动.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注: 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
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
实,感情深沉。)
:父疼子: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儿子对父亲:(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八、台阶 第__ 1 课时 总序第 16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 孟花秀
预设目标:
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朗读法、导引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
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
上浮山祭祖,糖球会等等。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
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为什麽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
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
父亲是怎样庆贺的? 放了四颗大鞭炮。
6、父亲在放鞭炮时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有什麽特色?
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
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注: 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老实厚道,
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7、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 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
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
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三、探究交流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
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
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
慕。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注: 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
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3)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4)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
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注: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的精神和坚韧不拔[注: 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的毅力。
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注: 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同时,
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
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九、老王 第__ 1 课时 总序第 17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 孟花秀
预设目标:
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
理解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
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
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
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探究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悟课文
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在这篇课文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
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
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
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
孤苦伶仃[注: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
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
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
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
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作者的善良: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
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
给了钱。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
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
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
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
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对结尾一句话的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
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
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
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三、小结
四、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九、老王 第__ 2 课时 总序第 18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 孟花秀
预设目标:
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
理解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复习回顾
二、探究交流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
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
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作者人为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
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幸运
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
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
茶水”是很抱歉的。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
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
2、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
开头四段按逻辑顺序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一是职业,
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
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
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
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
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
作者是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注: 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老王,,
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
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
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
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
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布置作业:(选作一题)
1.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2.在你的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他有什么样的特点?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 十、信客 第__ 1 课时 总序第 19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
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
有什么印象呢?
二、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
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
《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
《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
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三、新授
1.自由朗读课文,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
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任劳任怨[注: 任:担当,经受。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分别体现了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四、感悟讨论
信客为他人付出了很多(文章作了很多描写),自己却落得遭人误解,
穷愁潦倒,按现代某些价值观衡量,似乎很不划算。是不是当时的人
们都在想着做信客?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信客?
板书设计: 信 客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 1—3 课时 总序第 20—22 个教学设计
课型: 写作课 备课执笔人 孟花秀
预设目标:
1.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课前准备
1、开展一次以搜集“爱心故事”为目的的定向性阅读活动。
2、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每人写一篇爱心故事。
3、每人至少一则故事,四人一组,课前交流,每组选一则最
能打动人的。
● 推荐资料
1.歌曲:《让世界充满爱》、韦唯《爱的奉献》、周华健或臧天朔《朋友》。
2.书籍:《爱的教育》《泰戈尔诗选》。
二、方法指导
1.要以口语为主,语气要亲切,可根据故事内容,恰当运用
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感情,感染听众,
以求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2.可借助表情、手势、姿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情达意,增
强表达的生动性;
3.要根据现场反应,随时调整自己所讲述的内容和方式。
三、讲爱心故事 要求:
1.主题“爱心”,故事必须是真实的,要有连贯性,富于吸引
力,能感染人;
2.内容要集中鲜明,所讲故事要能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3.灵活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四、谈爱的感受
人生命运存在着难以预测的因素,生活中会有意想不到的不
幸降临,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需要他人同情、理解和关怀的
事。当你面临困难、忧伤的时候,你是否接受过别人的爱心
和帮助?请你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感受。
五、小结
1、热爱他人从热爱父母做起,父母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最
直接依赖者,我们要体谅父母的辛苦,关心父母的健康,分
担父母的忧愁。从关心父母到关心他人、社会、自然。
2、欺侮弱者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弱点,这种情况在我们生
活的世界上普遍存在着。强者对于弱者的优越感及这优越感
引发的霸道行为既是普遍的,又是丑恶的。
3、我们不能对他人的苦难持无动于衷[注: 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的冷漠态度或居高临
下的怜悯姿态。我们应尊重他们,以平等的态度去爱他们。
六、拓展
1.让每个同学在纸片上写一句话(和爱有关的),表达自己
上完这节课的感悟和体会。
2.写作: (1)命题:《这就是爱》或《这也是爱》
(2)话题:博大的爱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