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课题:一、新闻两则 第__ 1 课时 总序第 1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 孟花秀
预设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注: 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
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
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
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
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注: 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二、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
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四、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
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五、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
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
的内容,就要看主体。还有背景和结语。共五个部分。
六、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
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
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七、新闻的特点:
1.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
2.报道及时
3.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八、资料: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注: 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过大江。
虎踞龙盘[注: 形容地势雄伟险要。]今胜昔,天翻地覆[注: 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一、新闻两则 第__2 课时 总序第 2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 孟花秀
预设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
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
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三、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本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
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
四、完成课后练习三。
五、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
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
是,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六、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
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
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
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注: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语言准确简明,
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
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
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
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
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
“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
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二、芦花荡 第__ 1 课时 总序第 3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 孟花秀
预设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
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
龄,可是他却能神出鬼没[注: 出:出现;没:消失。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
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
手无寸铁[注: 寸:形容细微短小;铁:指武器。手里没有任何武器。],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注: 头打破了,血流满面。多用来形容惨败。]。的确是一个富于传
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
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自由细读文章,复述故
事,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是。。。。。。。”复述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
总述: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
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
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
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
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
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
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
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
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三、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
壮的气概;爱憎分明[注: 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注: 又有智谋,又很勇敢。]的英雄行为;过
于自信自尊。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
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
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四、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
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一天夜里老头护送
两女孩,一女孩受伤。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
五、作业
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二、芦花荡 第__ 2 课时 总序第 4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 孟花秀
预设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注: 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
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
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
队员等等。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
位无名老英雄。
二、 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小说通过对老头的外貌和事件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
格与品质?请用:“他是————人”的形式说话,并结合课文
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1、 他是一个自信又自尊的人。课文描写他为部队运送粮食、
护送干部,从没有出现过意外。当他这一次送两女孩时,一
女孩受伤,就使他感到无脸见人,决心为受伤的大菱报仇。
2、 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六十多岁了,深夜独自一人
出入芦花荡,神出鬼没,不带一枝枪,负责淀内淀外的联系,
特别是他单身一人,设下计谋,痛打十多个鬼子,更是他有
勇有谋的表现。
3、 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与小女孩无亲无故,在护送
中他与尽了力,但对小女孩的负伤,他是那样的自责,这表
现出的是对小女孩、对自己同胞的爱。而痛打鬼子则是体现
了他对敌人的憎恨。。。。。。。
三、作者表现了这样一位无名的老头还有什么深意?
1、他没有姓名,因为他代表着千千万万[注: 形容为数极多。]个与他一样的普通的
抗日英雄,像他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
2、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为中国人民是
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注: 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的民族。
四、 感受芦花荡的美景,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划出全文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课文前的图片,展开想象,
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 ”说出来
2、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它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
境界,加强了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是融情入景。
五、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
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
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
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六、作业
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 三、蜡烛 第__ 1 课时 总序第 5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3、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
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
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
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
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
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
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
深厚感情。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
2.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
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注: 形容炮火非常猛烈。]——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总结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
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
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注: 畏惧:害怕。什么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她进入了
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
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
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四、小结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五、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 三、蜡烛 第__ 2 课时 总序第 6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3、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回顾老妇人的形象导入
二、探讨交流
1.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
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注: 深而大的仇恨。],她渴望解放、
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
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2.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
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
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三、思考、讨论,进一步品味课文的艺术特色
1.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
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反复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
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环境描写
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文中多次
对炮火进行描写,一方面,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
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而与环境恶劣形
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注: 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
衰,亲自为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
4.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文中重点刻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每一个动作都非
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认真。她的所有动作都包含着对烈士的敬
意。她舍生忘死[注: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爱的宝物奉献给
了可敬的烈士,表现出她对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5.对蜡烛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老人把她最珍贵的宝物奉
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对
于烛光的描写,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
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情深。正是因为
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_1 课时 总序第 7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论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 导入课文
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
的家中去抢劫。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
毁坏了。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二、整体感知。
1.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2.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3.找出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与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三、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
四、探讨:
1.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
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注: 做了坏事满不再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
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
“丰功伟绩[注: 丰:大。伟大的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
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2.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
雨果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五、作业
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 五、亲爱的爸爸妈妈 第__ 1 课时 总序第 8 个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领会文章的主题。
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新课
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所包含的动人感情。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三、合作探究、 研读赏析
1、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
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
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
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他们杀孩子……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
“全是” 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
强盗的愤怒控诉。
3、你怎样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
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
成千上万[注: 形容数量很多。]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
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
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
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
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
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4、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
不能忘记。”的含义。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
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5.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注: 滔天:漫天。比喻罪恶极大。],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
的态度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忏悔,日本作家进行自私的狡辩。
6。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
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
八、作业
请以“历史告诉
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
他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对日本作家却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