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记述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的一段残酷的历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呼声:永远不要有战争了。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掌握快速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意的方法。
学习目标:
1、 领会文章“世界永远不能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2、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 珍视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学习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学习难点:
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
1、 朗读法。
2、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讲述六一儿童节的由来,从而有杀害儿童讲到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 背景介绍
3、 作者简介
4、 检查预习
1、 带着疑问,听老师讲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2、 边听边记笔记,同时更正自己预习时的错误。
激发兴趣,夯实基础,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整体感知
1、 这篇课文除了引文,清晰的划分为四个部分,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分别概括课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 读完本文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悼念活动,但是同学们是否发现了,除了悼念活动外,作者还写了一些东西,还写了什么?有什么用意?
3、 这篇文章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1、 快速读课文,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 思考交流
整体把握文意,达成目标1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聚焦引文,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意
1、沉重的记忆“指什么?“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
2、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1、 齐读引文。
2、 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引文,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主题。
探究思考,体味标题的新颖独特
如把标题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回答
体味标题的新颖独特性。
品位语言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4、朗诵迪桑卡的诗描写了什么?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在“世时代代‘人’的声音”一句中,为什么给“人”字加引号?“声音”指什么?
6、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7、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
8、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吟诵这些句子,悉心体味它们的深层含义。选8位同学回答。
达成目标2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救救孩子”!我们不要战争和屠杀,我们只要永久的和平!
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板书设计
引文 正文
沉重 法西斯的残酷
美丽 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
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