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
课型:新授课 执笔:高艳梅 年级:九年级
导学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 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导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导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教学时数: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释题,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2.“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
3.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4.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正音。
崩殂(cú) 侍(shì)卫 陟(zhì)罚臧否(zàngpǐ) 郭攸(yōu)之 费棉(yī) 以遗(wèi)陛下 苟(gǒu)全
裨(bì)补阙(quē)漏 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 行(háng)阵和睦 倾颓(qīngtuí) 猥(wěi) 夙(sù)夜
庶竭驽钝(shùjiénǔdùn) 斟酌(zhēnzhuó) 以彰(zhāng)其咎(jiù) 咨诹(zōu) 遗诏(yízhào)
四、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实词:(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道:①道路。“中道崩殂”。②办法。“咨诹善道”。
遗:①遗留。“以光先帝遗德”。②(?)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为:①是。“仅为一体”。②做,行。“若有作奸犯科[注: 奸:坏事;科: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及为忠善者”。③做,担任。“众议举
宠为督”。
论:①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②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无;①没有。“若无兴德之言”。②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行:①实行。“然后施行”。②行为。“性行淑均”。③(h?ng)行列。“必能使行降和睦”。
益:①益处。“有所广益”。②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
而:①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姐”。②连接状语与调语。“可计日而待[注: 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也”。
于:①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②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③对。“未尝不叹
息痛恨于桓、灵也”。④到。“还于旧都”。
以:①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②而。“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③因而。
“不宜妄自菲薄[注: 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④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⑤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五、我会翻译:
此诚危急存亡[注: 危急:危险而紧急。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之秋也。
引喻失义。
性行淑均。
苟全性命[注: 苟:苟且,姑且。苟且保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注: 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
深入不毛。
不效则治臣之罪。
察纳雅言。
庶竭努钝。
学生小组翻译展示并交流
六、作业:
我会填空
1.给加粗的字注音。
(1)中道崩殂( ) (2)裨补阙漏( ) (3)行阵和睦( ) (4)以彰其咎( )
(5)陟罚臧否( ) (6)以遗陛下( ) (7)庶竭驽钝( ) (8)猥自枉屈( )
(9)咨诹善道( ) (10)夙夜忧叹(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以光先帝遗德( ) (2)引喻失义( ) (3)以遗陛下( ) (4)悉以咨之( )
(5)猥自枉屈( ) (6)斟酌损益( ) (7)咨诹善道( ) (8)以彰其咎( )
(9)先帝不以臣卑鄙( ) (10)遂许先帝以驱驰( )
3.翻译下列句子。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导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检查上一节的作业并展示
二、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展示:
1.一、二、五段作者分别提出了什么建议?
2. 三、四 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 第一自然段写的是天下形势,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4. 文段中先后几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注: 顾:回头看。来自后方的忧患。指在前进过程中,担心后方发生问题。]。
研读第二部分并同上:
1.各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2.六、七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注: 许:预先答应给与。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注: 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
四、拓展延伸: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2. 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五、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注: 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注: 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有保留。]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六、作业
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