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导学案
备课人:李艳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注: 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学习重点:
第一课时
一、资料链接: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
1、听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通假字的音、形、义。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 ”意思是 )
自董卓已来已,(已,通“ ”)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 陇亩 好 每 时
莫之许 友善 信然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 器 谓……曰 与俱来
就见 屈致 枉驾 顾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由是 遂 诣 凡 乃见
因 屏 汉室 倾颓 窃命 孤 度德量力[注: 度:估量;德:德行。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 信 用 猖獗 已 计 安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 不可胜数[注: 胜:尽;计:核算。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众寡 非临…,抑亦
谋 挟令 诸侯 争锋 国险而民附 援 囹 利 尽 此用武之国 殆 资 险塞天府之土 因 暗弱 殷 存恤 胃 信义 著 总揽 岩阻 戎 夷越 修政理 身 箪食壶浆[注: 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诚如是 日
(三)合作学习
1、一词多义:
谓 谓为信然( ) 谓先主日( )
已 然志犹未已( ) 自董卓已来( ) 已历三世( )
信 谓为信然( ) 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
然 谓为信然( ) 然志犹未已( )
用 遂用猖獗( ) 贤能为之用( ) 此用武之国( )
2、词性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 壶: )
3、句式 (翻译出来)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三.探究赏析:
1.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2 、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
孙权:
刘表:
刘璋:
张鲁:
明察天下形势,提出策略 孙:
刘表、刘璋、张鲁(荆益二州):
3、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4、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5、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请再找出文中正面和侧面描写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1、凡三往,乃见。即是 的故事。
2、对对联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 。
第三十八回
( )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对文中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