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中学初二语文组集体备课 执笔人:赵修玉
【学习目的】
1、 朗读课文,疏通文言课文。
2、 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 培养学生自强精神和正义感。
【自学重点】
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自学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自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往今来[注: 从古到今。],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注: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挺身而出[注: 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注: 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自主学习部分】
1、 积累词语
分组找出并交流易读错的字、通假字、古今易义字。
易读错的字:
且( ) 怫( ) 跣( ) 抢 ( )傀( ) 缟( ) 挠( )
通假字:
错—— 直—— 仓——
古今易义字:
虽 是 谢
2、 范读课文,学生勾画出人物对白。
3、 分组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各组派一名代表译课文。小组长补充、强调重点词语。
4、 分析人物性格。
a、 分角色朗读人物对白。
b、 请学生说说你认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你认为秦王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c、 学生小组内一起理清写作思路,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学生代表(板书)
秦王:使人谓——不悦 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
人物表现:
唐雎:临危出使——沉着应对 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人物性格: 秦王: 骄蛮欺诈 盛气凌人[注: 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凌。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外强中干[注: 干:枯竭。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色厉内荏
唐雎:不畏强暴 从容镇定 敢于斗争 忠于使命
5、 归纳写作特色:
a、 通过对话,展现矛盾,突出人物性格;
b、 多种形式的对比;
c、 用衬托来刻画人物;
d、 语言简练准确。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用对话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
课后延伸:
1、 你还了解中国历史上哪些“布衣之士”?说说他们的名言、事例。
2、 当今中国在世界之林仍算不上强国,我们在外交上又应当怎样做呢?
【共同学习部分】
一、 作者作品背景介绍:
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背景资料: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注: 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在疑难字词上注音,交流:
可能出现的字词: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
2、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3、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理清大意。
三、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思考: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呢?唐雎与秦王的较量分几个回合?
四、课后练习:
1、熟读并背诵课文。翻译全文。
2、从文章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入手,你认为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人?
3、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你所查阅的资料,你认为这个故事可信吗?为什么?
4、准备资料,编写表演课本剧。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
三春中学初二语文组 执笔人:闫海卿
【学习过程】:
一、检查课文背诵情况,集体和个别背诵检查。
二.揣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思考问题:
1、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的话是何居心?语气是怎样的?
2、安陵君是以怎样的方式回答的?语气是怎样的?
3、秦王对唐雎说话时语气有怎样的变化?唐雎的回答与安陵君有怎样的不同?
4、遭到回绝后秦王的反应任何?唐雎是怎样回应的?
5、通过上面情节,你能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四:深入探究,大胆质疑:
1、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请说说你探究的结果。
五、总结全文练习:
1、背诵全文,完成练习册作业。
2、把故事编成课本剧。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处理某一段中唐雎(安陵君)与秦王的每句对白?请标明其语气语调,并说说这样处理的理由。
《唐雎不辱使命》课本剧
第一幕 (三春中学初二语文教学案组集体编写)
秦王:众位爱卿,安陵国时常牵挂寡人的心啊!
将军:大王,我们大秦现已灭韩亡魏,不如一鼓作气[注: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将安陵国一举拿下。
秦王:嗯…………可攻占安陵会使其他国家趁虚而入[注: 趁力量虚弱时侵入。]啊。
使者:大王,不如我们用换地之计,诈称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
秦王:好!此法甚好,寡人现派你出使安陵。 使者:定不辱使命,臣告退。
第二幕
使者:禀告你们安陵君,秦使求见。 侍臣:大王,秦使求见。安陵君:宣!
侍臣:宣秦使进见! 安陵君:你此次前来有何用意?
使者:我们大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可否答应?
安陵君: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使者:我定会原话禀告我们大王!在下告退。 安陵君:使者慢走!使者:还有何事?
侍臣:这是我家大王的一点心意,请先生笑纳。 使者:啊?这……这……不可不可……
安陵君:你暂且收下。 使者:谢安陵君。
侍臣:你此次回去,要在你们大王面前替我们美言几句。有什么异变,要及时回来通融一下。 使者:一定一定,在下告退。
第三幕
将军:大王,使者回来了。 秦王:快宣。
将军:宣使臣进见! 使者:叩见大王。
秦王:快快请起,事情办得怎么样? 使者:安陵君不愿换地。
秦王:哼!区区安陵国君竟不把寡人放在眼里。 使者:大王息怒,安陵君自有他的苦衷……
秦王:退下吧!
第四幕
侍臣:报告大王,秦使来信。 安陵君:哎呀…………哎呀,这该如何是好?
侍臣:大王何事如此焦急? 安陵君:如今我们安陵国触怒了秦王,这该如何是好?
侍臣:现今之计唯有派人出使秦国。 安陵君:奥,快宣唐雎!
侍臣:宣~唐~雎~进~见~~~ 唐雎:臣叩见大王。
安陵君:平身平身! 唐雎:不知大王找臣来有何要事? 安陵君:如今我们安陵国触怒了秦王,现派你出使秦国,可否/
唐雎:臣遵命,臣定当誓死保全安陵!臣告退!
第五幕
将军:安陵国使臣求见。 秦王:宣!
将军:宣唐雎进见! 唐雎:小人叩见亲王!
秦王:来者何人? 唐雎:小人安陵国使臣唐雎。
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臣未尝闻也。
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布衣之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注: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秦王: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明白了: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只因为有先生也。”
唐雎:那大王还换不换地了?
秦王:不换不换,今天我作东,到泰和酒楼一醉方休!走,走!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