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案 例
课题:4、外国诗两首 第__ 1 课时 总序第 7 个教学设计
课型: 自读课 执笔人:
预设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夜
叶叶赛宁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反复吟咏)
溪水 月色 大河 小溪 青草
静谧、美丽 (安适、宁静的心境)
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
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
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严冬——蛐蛐的歌儿 充满生机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
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
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注: 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
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
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
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夜
一、叶塞宁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 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作业:略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蝈蝈与蛐蛐
(夏)蝈蝈的乐音主题: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冬)蛐蛐的歌儿构思: 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