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学案设计
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课型:研读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整合小说要素,品味、感悟社会、人生。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掌握的小说阅读常识分析作品;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社会现象。
【学习重点】激发自己阅读兴趣,培养文学鉴赏的能力。
【学习难点】 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学习方法】1.速读法。 2.讨论法。 3.赏析法。
【教学时数】共一课时
【预习准备】1、学生课前细读课文,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教师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并作为探究任务分派给各小组。
【学习步骤】
一、教师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说大王。左拉评价他的作品道:“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处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了一扇令人顿觉醒悟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注: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的。”那么,让我们在品味经典的同时,听听同学们对《我的叔叔于勒》产生了哪些思考吧。
二、速读复述,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情节。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三、合作探究,赏读质疑,品析小说:
1、出示汇总的问题,由各小组抽签后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讨论。
2、各小组展示探究的成果,同学间进行必要的补充,教师随机追问点拨。
主要问题有:
关于情节——小说中哪些情节是必不可少的,你怎么看待这些情节?
关于人物——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完全一样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于勒和若瑟夫两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小说题目?
关于环境——小说中两次描写景物,为什么两次不同?
关于主题——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你会 “躲”于勒吗?
关于语言——你最欣赏文中那一处描写,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四、总结全课:
五、综合性实践活动:想像再造,创新尝试。
假如卖牡蛎的于勒叔叔认出了正准备逃避的菲利普一家,走上前去,惊喜地叫道:“喂!菲利普!我可见到你们了!”此时,菲利普夫妇、“我”、二姐及二姐夫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会说些什么。请任选一个人物,描写出他当时的神情、动作、语言。
各小组精心创作,热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