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 。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那树价值及其不幸命运。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从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 讨论点拨法 。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都喜欢看新闻,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则旧闻。十年前,一位老太太写信给台湾名人龙应台,要求捐出自己一部分房屋,只为保留一棵树。原来一条计划中的道路要穿过她家,因此要砍掉她家院子里的一株老樟树。她说,树不知几岁了,树小的时候,老人还是孩子,人老了,树也大了。树冠浓密美丽,巷子里的邻居都爱它。经过协调,工程部门同意留下这棵树。第一次,计划道路为一株老树转了弯。老樟树是幸运的,我们庆幸它遇到一群爱树的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鼎钧的散文《那树》,去关注另一棵树的命运。(出示目标,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整体感知 :
1、扫清生字障碍 ,基础握在手:
我会读:倒坍( tān ) 引颈受戮[注: 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 lù )
虬须( qiú ) 周道如砥( dǐ )
碾压( niǎn ) 刽子手 ( ɡuì )
佝偻( ɡōulóu ) 踝骨 ( huái )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帮助认读,之后指读,随后出示拼音明确巩固后齐读,从而扫清阅读课文的障碍。
2、快速阅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一点体验:
那是一棵 的树,因为课文第 段中这样说“ ”。
(或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理由。)
⑴出示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对老树形成初步印象。⑵教师说自己的体验:那是一棵古老的树,因为课文第一段中这样说:“那棵树立在那条路上已经很久很久了。”⑶学生读课文找句子,交流体验。
三、把握形象,品味情感:
本文给大家讲了一个人与自然的故事,曾为人们提供很多价值的一棵老树最终无法躲避灭亡命运的故事。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写了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时的大树。现在让我们走近大树,品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探索之路(一)速读课文,并思考:
1、写早期的大树是什么样子?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2、写近期的大树,作者着眼于“矛盾冲突”,请分析大树生存的外界环境是怎样发展的?
3、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叙述了哪几件事?
⑴读完课文后,小组内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⑵描写早期的大树时,具体写到了它的容貌,这在第2、3段中可以找到具体的语句。第二段是“粗看”,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比喻奇特、动感,拟人、形象生动。第三段是“细看”,表现了大树有久远的历史,大树进入了老年但是仍然有坚实的身躯。(同桌有感情的朗读描写大树样子的语句)
⑶大树给人类带来了很多好处,(学生说好处)。传说的作用:一方面说明了那树的坚固稳定,另一方面写出那树成为人们精神的慰藉和寄托。学生找大树生长的地方,分析大树远离现代文明,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田园风光,用一种平和安详的精神,静静地、默默地庇护着人类。(学生齐读第5段,体会早期大树荫庇人类的无私奉献。)
⑷大自然的发展是缓慢的,“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生长”。可是大树生存的外界环境是如何发展的呢?从文中相关语句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的。(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作者的心情是难过、痛惜,伤感、悲愤的。 如:“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两者反差很大,对比鲜明,让我们体会到绿色环境得来不易,人类却轻而易举[注: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破坏了,实在令人痛心。大自然在人类破坏性地发展面前显得极为脆弱,所以与时代格格不入[注: 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的那树的存在收到了质疑。
⑸那树的结局是什么?(学生答:被屠杀)直接理由是什么?(学生说:一个喝醉酒的驾驶者撞车而死,交通专家宣判那树偿命。)“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要那树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三个“于是”,作者好像是一个局外人,在讲一件与己无关,而且理所当然[注: 按道理应当这样。]的事情,然而,实际上作者把深沉的感情隐藏在平淡得文字里,一种痛惜愤激的情感更表达得深沉含蓄了!这一理由颇为滑稽,包含了讽刺意味和对人类的批判。由此又引出了后面三个故事。(学生概括:电锯锯倒树身,清道妇将蚂蚁国的故事,挖树根平路面。)
⑹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文中写了三处,表达作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指读,说感觉)运用拟人的修辞,“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等,把树当作生命来看待,而人类就没在意这些生命的存在!细腻而形象给人痛苦、悲哀的感受,表达作者愤恨之情。
⑺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这一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带着深情,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如果蚂蚁在离开之前去和那树告别,它会说什么? (学生想象,写自己要说的话并交流)
2、探索之路(二)回顾课文,并思考:
⑴《那树》仅仅讲了一棵树吗?(提示:随那树消失的还有什么?)
“树”象征——人类的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随着树消失的,不单单是自然景物,更是一种生活,一种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消亡。写一棵树的一生是作者对现代文明畸形发展导致文明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从而激发我们探索人类的出路。
⑵读完这个故事,你的感受如何? 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学生交流)
明确主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希望人们的觉醒,不能因为自己的的利益而伤害自然。
⑶ 角色转换,写出几句心里的话:如果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注: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的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吗?(学生思考交流)
四、课外扩展( 思绪飞翔,实践行动):
⑴、最近,我们学校来了几位“树朋友”想想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⑵、调查我们的周围,有没有人类为了自己的发展而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呢?想想我们该怎样去制止……
(学生行动起来,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对这自己小组负责的花,说心里话)
五、结束语:留住绿色,留住地球,留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