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南开实验学校初中部语文“预学练”教学案
课 题
唐雎不辱使命
时 间
主备人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精美的斗争性语言。
2把握故事情节,理解秦王、唐睢的形象。
3体会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战国策》
2、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精美的斗争性语言。
3、体会不同的语气词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唐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凛然正气。
学习重点
1、学习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故事对今天的启示。
学习难点
体会语言描写中表现的人物个性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有关《战国策》及生词、唐睢的多媒体图片。
2、学生准备:自己查找资料了解战国形势图及“士”这个特殊阶层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解决基本文言知识
2、感知全文,能读出人物在对话中的语气。
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句子翻译。
2读课文,初步感受人物性格
实 施 过 程
阶 段
学生自主活动
教师主导活动
备 注
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参照课后注解,翻译全文
3、翻译句子: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b.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解决重点字词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比较它们的词义。
a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b说:
秦王不悦( )诸说之( )
c许:
高可二黍许(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2)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a秦王不悦。( )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c仓鹰击于殿上。(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以”字。
a以小易大( )
b徒已有先生也( )
c以君为长者。( )
d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对于重点字词要指导学生归纳积累。
考点2、13
研习
1、导入新课: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美国记者问道:“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的钢笔呢?”周总理回答道:“提起这支笔啊,说来话长[注: 表示事情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多指不大愉快的事)。],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它是一位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请同学们想想,美国记者的言外之意[注: 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是什么?周总理的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象周总理这样成功地的外交家你知道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
2、学生快速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唐睢不辱使命?(因为他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5、学生自由读课文。
6、理清故事的情节结构。
引导学生归纳:
开端:秦王以易地为诱惑,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国。
发展:秦王责备安陵君,唐睢据理力争[注: 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权益、观点等。]。
高潮:秦王威胁唐睢,唐睢奋起反击。
结局:奏王屈服,唐睢凭自己的胆识与谋略取得了胜利。
让学生利用查阅的资料谈谈秦王为什么对弹丸之地[注: 弹丸:弹弓所用的铁丸或泥丸。弹丸那么大的地方。形容地方非常狭小。]的安陵小国费那么多的神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美伊战争时,美国为什么要与土耳其谈判,战争中美伊为什么要反复争夺法奥半岛,明白秦灭韩亡魏以后,下一个目标是齐、楚、赵等国。秦要攻楚,必须先借道安陵国。)
7、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读出这几个句子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性格。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现秦王盛气凌人[注: 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凌。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狡诈)
b.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秦王咄咄逼人[注: 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c.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现秦王无理责问)
d.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现唐睢不卑不亢[注: 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据理力争)
e.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表现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注: 一世:一时。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事件抓标志性词语理清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人物性格。
考点14、15
考点24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
(3)徒以有先生也。( )
(4)岂直五百里哉!( )
(5)长跪而谢之曰( )
2、本文以唐雎出使秦国、完成使命的过程为线索,脉络清晰,行文有序。试就事件发展的基本内容作出简要归纳。
2、 秦王和唐雎两人的对话,一方盛气凌人,杀机重重,一方大义凛然针锋相对[注: 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他们的语言背后,能够看出各自怎样的个性来?
考点2、14、15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课本剧,体会对话描写和一些修辞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并从故事中得到感悟。
重点难点
体会对话描写和一些修辞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并从故事中得到感悟。
实 施 过 程
阶 段
学生自主活动
教师主导活动
备 注
预习
1、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自己排练,准备下节课表演(每组四人,一人读旁白,一人演安陵君,一人演秦王,一人演唐睢)
学生通过自排自演更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性格。
1、考点3-4
2、考点9-24
研习
1、抽三组学生表演课本剧,让学生评价其得失,评出最佳表演者和剧本编写者。
2、齐读全文,找出本文中描写最成功的地方(语言描写)
引导学生分析:唐睢语言中“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秦”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唐睢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与秦王同归于尽[注: 尽:完。一起死亡或一同毁灭。]的决心,“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注: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运用了排比,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警告秦王不要重踏覆辙。
全文除了语言描写外,还通过秦王与唐睢的动作,表现,采用对比,反衬等手法,绘声绘色[注: 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地塑造了两个人物的形象,特别是唐睢的有节、有据、有力。
秦王:“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睢:临危出使——沉着应付——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3、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感悟:
从唐睢出使秦国这件事,从唐睢本人、从秦王本人、从安陵君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引导学生得出:
① 落后就要挨打。
② 实力才能赢得最后的和平。
③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④ 外交家的雄辩只能让侵略者理屈,并不能让他放弃战争。
⑤ 一个英雄的人物在民族、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⑥ 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要不惜一切代价,乃至牺牲生命。
⑦ 国与国之间要加强对话、沟通、消除误会、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一切争端。
4、小结:学习了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我们尤其要学习唐睢大智大勇,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精神,学习他高超的外交才能,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像唐睢、墨子、苏武、周恩来那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高大的身影,谱写灿烂的人生乐章。
引导学生学习巩固人物形象刻画的常用方法。
归纳人物形象性格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考点15、16
练习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问题(文段见课文2、3、4段)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1)鹰击于殿上( )
(2)长跪而谢之(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注: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考点2、14、15、16
课后心得
附:板书设计:
秦王 唐雎
骄横狡诈 不卑不亢
狂妄无理 据理力争
色厉内荏[注: 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大智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