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案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篇章结构,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能力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
1、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
2、诗歌的朗读。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景简介: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 教师点拨、明确: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
1、请学生朗读,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
2、请学生将课前预习时收集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雪的材料展示朗读。
三、教师点拨,师生合作,领悟诗歌内容:
(一)、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学生齐读:
要求:(1)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2)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二)、篇章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
1、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
要点点拨: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2、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并谈谈你的理解。
要点点拨: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
第1层概括写,从开头到“万里雪飘”。开门见山[注: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气势磅礴[注: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千里”“万里”极言地域之广,“冰封”“雪飘”一动一静,极写严寒之烈,描绘出我国北方雄浑壮阔、银妆玉砌的雪景。
第2层具体写,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雪中远眺,“望”字领起下文。由“静”到“动”,暗示大地主人的斗争精神。
第3层想象写,从“须晴日”到上阕结束。想象等到放晴的日子,景色就更加妍丽动人了!
(教师小结:上阕北方写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注: 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
3、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要点点拨:下阕第1层束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个“引”字巧妙地由写祖国壮丽河山引出“无数英雄”,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
第2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紧扣一个“惜”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所可惜的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文字才华方面稍微差一些,即在文治方面略嫌不足;成吉思汗所可惜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即只注重武功,而忽视文治。因此他们都不算真正的英雄人物。这层大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他们曾彪炳一时,雄视一代,可惜啊,在文治方面都稍微差一点。至于那天之骄子[注: 骄子:父母溺爱骄纵的儿子。老天爷的宠儿。原指强盛的北方民族胡人,后也指为父母溺爱、放肆不受管束的儿子。]元太祖,只知道引满长弓,射落大雕而已。
(这一层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可请学生讲解,教师适当补充。)
第3层从“俱往矣”到结束。“俱往矣”是对历代帝王的否定。那么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呢?作者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注: 风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还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众才是时代的真正主人。一笔定乾坤,收束全词,此乃点晴之笔。
4、下阕第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要点点拨:承上启下[注: 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
5、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要点点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三)、局部品读: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学生品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点点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注: 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象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注: 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人或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注: 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的精神。(可说可不说)
2、学生品读“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这两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点点拨:“惟余莽莽”表现了苍茫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
3、品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注: 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异常艳丽。]”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要点点拨:“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教师示范朗读: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注: 苍:青色。翠:青绿色。指四季常青的松柏。比喻具有高贵品质、坚定节操的人。],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注: 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
4、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风流人物”的含义)
要点点拨:(1)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说真正称得上
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这正是作者写这首词的立意所在。
(2)总结历史的经验,毛泽东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里。所以在词的末尾宣告: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5、学生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要点点拨: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注: 后来的超过先前的。]的伟大气概。
(四)、总结这首词的整体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注: 形容气势浩大。],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注: 浑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四、朗读点拨:
1、请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2、教师点拨:
(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3)“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重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依照《沁园春·雪》的格律,你也来填一首《沁园春》吧。
3、预习《卜算子 咏梅》,并与附录中的陆游的词比较,思考两首词思想内容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