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灵柩、陨落、睿智、深邃、恪尽职守”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3.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4、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雨果对伏尔泰的赞扬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一)语音
○○○注意下列读音
1、陨落:yǔn,不读“yún”
2、诅咒:zǔ,不读“jǔ”
3、不挠:náo,不读“yáo”
4、恪尽职守:kè,不读“gè”
(二)字形
1、深邃:“邃”不能写成“遂”。
2、污蔑:“蔑”不能写成“灭”。
3、辩护:“辩”不能写成“辨”。
4、熄灭:“熄”不能写成“息”。
(三)词语
1、弥留之际[注: 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将死;际:时候。病危将死的时候。]:病危将死的时候。
2、登峰造极[注: 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登上高峰,达到顶点。比喻达到了最高境界。
3、兼而有之[注: 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同时具有。
4、睿智:英明有远见。
5、著作等身[注: 形容著述极多,迭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形容著作数量多。
6、恪尽职守:谨慎而恭敬地履行职责。
7、灵柩:已盛尸体的棺材。
8、媚上欺下:巴结上司,欺骗下属。
9、凌驾:高出:高出(别人);压倒(别的事物)。
10、恼羞成怒[注: 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因感到羞愧而发怒。
(四)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
雨果13岁开始创作。早期作品多赞成波帝王朝复和天王教会。后在进步思想启发下,正治上转向资产阶段自由主义,并在文学上反对古典主义。他创作的《欧那尼》,以其反封建的主题和打破古典主义创作法则的艺术手法,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的全面胜利。他的大部分作品深刻反映了十九世纪法国社会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现实。主要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春》、《九三年》等。
(五)时代背景
雨果在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讲。1878年的法国,拿破仑三世王朝已经推翻,建立了共和政府。作者也早已结束了19年的流亡生活。但是,德国对法的战争没有停息,因为政治派别纷争激烈。尤其对巴黎公社员的杀戮,到处弥漫着血腥。“野蛮还在,刀剑猖狂”。作者本人代表左派,同情巴黎公社,不断受到排挤。雨果这位从伏尔泰思想汲取力量的人道主义斗士,发表富有战斗激情的演说。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理清结构,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
★★★明确:
1、
第一部分:(1—12)伏尔泰世纪性贡献。
第二部分:(13—14)伏尔泰的时代意义。
2、四分法:
第一部分:(1)介绍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和他所生活的时代,高度评价其世纪性的贡献。
第二部分:(2-9)歌颂伏尔泰的丰功伟绩[注: 丰:大。伟大的功绩。],从两个方面评价其卓越的贡献。
第三部分:(10-12)赞扬伏尔泰的非凡人格。雨果专门赞美伏尔泰“睿智的微笑”。这微笑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又有含有黎明的曙光。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
第四部分:(13-14)介绍伏尔泰的时代意义。伏尔泰标志着一个新纪元,新时代需要伏尔泰。雨果表达了追求伏尔泰,于黑暗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三、研读课文,揣摩语言,探究文意。
(一)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做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两大部分。一是通过著书立说[注: 立:创立、提出;说:主张,学说。从事写作,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学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教导人们走向自由”;二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伏尔泰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因为从那时起,“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思想取代武力,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受审,人们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总之,“新纪元”的说法是对启蒙运动意义的高度评价。
(二)“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一个职能,他完成一项使命。”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明确:
这句话蕴涵着丰富的意义。首先,“一个世纪”指他所处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法国18世纪,这是“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年代”,“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摇篮”“灵柩”“深渊”“曙光”这些词语极其生动地概括了法国18世纪的历史特点。其次,见证了这个伟大时代的伏尔泰,他所行使的职能和使命,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三)伏尔泰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武器是什么?
★★★明确:
伏尔泰用“笔”作武器。这轻如风,猛如电的“笔”实际是指伏尔泰著书立说,从事文学创作。
(四)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了他哪三个方面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谈到伏尔泰的微笑?
★★★明确:
对权贵和压迫者的嘲笑,表现了他面对敌人不屈不挠[注: 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坚定不移[注: 稳定坚强,毫不动摇。]的优秀品质;对弱者和被压迫者的微笑,表现他善良、仁慈、博爱的宽广胸怀;微笑体现了伏尔泰讽刺幽默的战斗风格。
作者突出谈到伏尔泰的微笑,着重体现了伏尔泰的非凡人格,表现出不权勇于战斗,同时善于战斗,从容不迫[注: 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游刃有余[注: 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五)分析“斗士”的形象。组织学生自读、讨论:
★★★明确:
(六)分析“智者”的形象:雨果抓住伏尔泰的什么特点去表现的?
★★★明确:抓住伏尔泰的“深邃的双目”和“睿智的微笑”进行描写。
(七)品味下面的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1.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2.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1.“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意味着正义与光明。伏尔泰受到“过去”的诅咒与“未来”的祝福,正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注: 两立:双方并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2.伏尔泰的微笑,是对愤怒情绪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之后的宽恕与安详;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讥讽,是比对手站得更高的俯视、轻蔑;对弱者与被压迫者的微笑、安抚,是最为真挚的仁慈与博爱。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把迷信和丑恶照得透亮,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黎明的曙光”。
3.思想取代武力成为“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意味着人民普遍地觉醒,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这句话揭示了启蒙思想家的毕生追求与巨大贡献。
4.这句富有激情的生动呼告,表现出雨果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同时也暗示着:长眠于坟墓中的伏尔泰,他曾经催生出的“黎明的曙光”,无论曾经怎样被黑暗湮没,最终都将在人类历史上大放光彩。这句话,极其巧妙地呼应着演讲开头的“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而且把18世纪与19世纪,把整个人类解放的光辉历程,都融合在一起。
四、课堂作业
(一)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把它们背诵下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三)课文中,雨果盛赞了伏尔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起到的巨大作用。你一定想进一步了解这个被雨果如此推崇的伟人吧?在课外查找有关伏尔泰生平、创作、思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