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
阳谷县李台中学 刘景国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手法。
2.了解祖国灿烂的桥梁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说明。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教师讲述茅以升的故事。
2. 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学生识读加点字的读音。
2.师生评价,全体学生齐读生字。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㈠ 抓住特征。 ㈡ 语言准确。
三.合作探讨
㈠ 探讨说明事物“抓住特征”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组内讨论:中国石拱桥的总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简评
2.提问: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主要举了几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简评。
3.教师出示一些关于桥的图片,让学生从中选出赵州桥。
提问:为什么选择这一幅?读出文中对应的内容来。
教师简评:这幅图符合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反过来说,作者的说明抓住了赵州桥
的特点,让我们了解认识了赵州桥,所以我们能从众多的桥梁之中,一眼把它认出来。
4.教师出示另一组图片,让学生从中选出卢沟桥。
提问:这一幅的特点是什么?符合卢沟桥的特点吗?那么卢沟桥的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教师点评。
5.总结: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作者抓住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我们写作说明文时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㈡ 探讨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1.教师画一副图,然后请一位同学说明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重新画图,拟人手法的运用,是形象性的语言。
2.引导学生找出其它类似的形象化的语言。 ,
学生回答,教师简评: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拟人和比喻,这是一种增强语言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在说明事物的时候,为了准确的说明,我们可以采用这种表现方法。
3.提出问题:赵州桥一个大拱的跨度是多少米?是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