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老王
目标定向:
1.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
2.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感受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人心与人心就好比是一座山与你一样,当你对着高山喊——我爱你!高山的回音也是“我爱你”:决不可能你对着高山喊——“我恨你”,而高山的回音是“我爱你”。俗话说:“尊人者,人尊之。”所以,人与人之间都要讲求团结友爱、互相关心,诚挚待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的散文《老王》,看看我们会从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中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二、作者简介: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作者简介”,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作者杨绛。
三、自学生疑,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并思考一下问题:
1.“不幸者”指谁?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不幸?
2.“幸运者”指谁? 哪些地方体现了幸运?
3.“愧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愧怍?
四、学习释疑,粗读感受
(一)学生粗读,教师“巡视”。
(二)交流讨论:
“不幸”在文章的体现之处: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先是单干户,后来连这个都没法保证……
老,没什么亲人,无依靠。
只有一只眼,另一只眼是瞎的;以及人们对他瞎的眼的恶意猜测。
居住的条件差。荒僻,小胡同,破破落落,大院,塌败,小屋。
明确:老王生活的不幸。(谋生的手段、生理缺陷、居住条件等)
五、点难拨疑,精读体悟
(一)直观了解人物生活的时代。
师:老王是不幸的、苦难的人,那大家注意到没有,他身处于一个怎样的年代?让我们走进那个年代去。
解放初期。
文化大革命。突出当时年代的疯狂、人性的扭曲。
(二)精读文本,体会交往的可贵。
1.对,就在那样的年代里,杨绛钱钟书夫妇也难逃灾难,被划为了“反动学术权威”,游街、下放……连亲女儿钱媛要见父母都要先在院外贴批斗划清界线的大字报,然后匆匆见一面又得匆匆离开。
2.而老王和作者有怎样的交往?课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谁来回答一下?
明确: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
送
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3.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老王是怎么样一个人?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明确:
①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老实……)
②他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
③他“恩”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创设情境)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关心、有情义)
4.其实像老王这样的人在那样的时代,我们还可以举出好多,比如收留保存不堪屈辱的傅雷夫妇骨灰的不愿留名姓的人……这些在底层的人们,虽然是不幸的,在灵魂上依然善良朴实有情义。
(三)讨论思考“愧怍”。
我们从文章中体会到了老王是怎样一个人,以及
明确:
[1] [2] [3] 下一页
1.愧怍,指惭愧。愧怍是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为不幸者做的还不够。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2.干校里,我没能拿工资,要接受劳动改造,被批斗,被定为“特务”“反动权威”,甚至作者自己说“人人可以起来欺凌戏侮”,这样的处境应该是十分艰难的。
3.老王是病死的,非寿终正寝[注: 寿终:年纪很大才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是一个人辛酸的结局,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在作者的思想中,她真的是平等地对待老王,把他当做一个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人去对待——无关乎职业,无关乎收入!可是,她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这表现了知识分子勇于反省的良知。而“我”身处不幸,还能关心别人,体察别人,尽量帮助别人,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是爱,爱使苍凉的人生有了温暖、光明的慰藉。
六、反思学习
在我们这个时代里,你关注我们周围的人吗?面对他们,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更美好。
七、迁移创新:
回忆一件你与和你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交往的事情,你们之间有没有感人的记忆?将其写成一篇作文。
第二课时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伛( ) 翳( ) 取缔( )
骷髅( ) 滞( )笨 愧怍( )
2.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荒僻: 塌败:
取缔: 凑合:
滞笨: 愧怍:
3.课文记叙老王的工作和生活,重点详写了哪一件事?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末段说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你认为作者拿钱给老王的行为是不是“侮辱”了他?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课文第8-1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8段中反复写老王“直僵僵”的,又说他“面如死灰”,像“僵尸”“骷髅”,这样写表明老王______________,暗示了他___________。
2.第10段中写到鸡蛋时,作者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1段中“我强笑说……”,这里的“强”应怎样解释?“强笑”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6段中说“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从这“抱歉”中可以看出“我”具有怎样的思想和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王送东西给“我们家”表达谢意,本“不是要钱”的。可他为什么又收了“我”的钱?请你揣摩一下老王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并回答:老王“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阅读《老妪》一文,回答问题。
老 妪
①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做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②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③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④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注: 显示或宣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突出。]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⑤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⑥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⑦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⑧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⑨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⑩“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11)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12)儿子仰脸看我。
(13)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14)而公园守门人对我说:“人
(15)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1.阅读文章第④段中划线句子,回答:
(1)“我”“不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产生“体恤”和“怜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人物描写中的________描写。结合全文思考:这样描写老妪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找出文中分别描写两位老人的目光且前后呼应的句子,回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为什么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后来,“我”为什么又觉得自己的行为很“猥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yǔ yì dì kū·lou zhì zuò
2.荒僻:荒凉偏僻 塌败:形容塌陷破败、没有生气的样子。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凑合:将就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3.重点详写了老王去世前一天硬撑着带着香油和鸡蛋来“我”家致谢。因为这一片段最能见出老王的心地善良。
4.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无论认为“是”或“否”都可以,言之成理[注: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即可。
【能力提高】
1.身体极度虚弱 将不久于人世
2.生活贫困、身体虚弱的老王不可能送“多得数不完”的鸡蛋。作者这样写的含义是:鸡蛋凝聚了老王真挚的谢意,体现了他善良的性情,这情意是无法计量的。
3.“强”意为勉强;“强笑”准确而含蓄地表达了“我”心中说不出的感动和悲酸。
4.“我”具备人是生而平等的思想,具有善良的品格。
5.答案要点:平素的交往中老王了解“我”的善良与没有恶意,因此才收了钱;他是知道我已领受了他的谢意的。
【开放探究】
1.(1)男人们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2)老妪不善招徕,生意冷清
2.肖像 以没有美感的外表反衬老妪人格的高尚。
3.老妪“目光睃向眼前行人……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与老叟“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绝无半点乞意”前后呼应。 这样写突出了两位老人自甘冷清、坚守人格的高贵品质。
4.为了获得自信自己仍然立在好人边上的自慰,老妪退钱表现了“人心的尊贵”,相比之下,“我”深感自己的行为比较庸俗。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