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塅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年 月 日 第 课时
课 题
桃花源记
执 笔
张萍
审核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注: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
重点
1、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教学
难点
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学 生 活 动
时量
教师活动
一、引入探究
教师激情导入课文。
二、自主探究: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缤纷( ) 豁然开朗( ) 平旷( ) 俨然( )
阡陌( ) 怡然自乐( ) 诣( ) 垂髫( )
(二)、学生再读课文,完成练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2、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3、不足( )为外人道也。
4、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5、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注: 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积累以下字词的含义。
[1] [2] [3] [4] 下一页
通假字:便要回家:
一词多义:
捕鱼为业 便舍船 处处志之
为 舍 志
不足为外人道[注: 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也 屋舍俨然 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 渔人甚异之 遂与外人间隔
寻 之 闻之 遂
寻病终 处处志之 遂迷
(3)、翻译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后遂无问津者。
(4)、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完成好笔记。
三、合作探究
(5)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 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3. 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
⑴悉如外人 ( ) ⑵便要还家( )
4第二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5. 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成语皆言简意赅[注: 赅:完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选择两个,解释它的含义。)
(6)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曲折、隐蔽、幽深)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优美宁静)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注: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并怡然自乐。(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注: 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的?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为什么?
不存在。因为渔人“寻向所志,遂迷”;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
8、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明确:当时的社会黑暗纷乱,作者是借此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也是广大人民愿望的体现,所以说这是作者的一个美丽的梦。
四、展示探究
五、深化探究
(7)、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一)想像桃源之“美”。
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注: 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二).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注: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注: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注: 足: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注: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三).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注: 使人很向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注: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8)、写作活动
生活在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的美好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那么,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已经拥有了幸福美好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练习反馈: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了本文,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板书设计:
发现 忘路、忽逢
景美:平旷、俨然、良田、美池……
桃花源 进入
人美:种作、怡然、皆出酒食……
再寻 遂迷、未果
教学反思: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