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导学案
课型:新授 主备:吴煜洁 审阅:初二语文组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感情脉络,并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3、领悟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爱
4、揣摩语言,细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领悟作者的感情。
【课前自主学习】
1、在中国学问渊博人格高尚的女士才被尊称为“先生”,杨绛就是其中一位,让我们多方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杨绛先生其人其文吧。
评价:
主要代表作品:
2. 注音并解释:
取缔( ) 塌( )败 伛( )着背 骷( )髅( )
攥( )着 滞( )笨 愧( )怍( )
3. 指出下列各句对人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
① 他哑着嗓子问我:“你还有钱吗?” ( )
②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 )
③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 )
4、思考:
① 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看看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老王”这个人物形象?找出相应的句子仔细体味。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②作者对老王的情感是怎样的?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③本文通过写作者和老王的交往,反映了车夫老王 的生活和 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 的社会问题。
5、质疑(语言、结构、词句、文意理解等方面皆可):
【课内学习】
一、 导入: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三、背景介绍:
在课文中涉及了一些历史事件,可能由于年代和时间的关系,同学们对此不是很了解,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文中提到“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文中还提到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当时有很多知识分子受到了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经受了巨大冲击,后又陆续被派往干校劳动,生活相当艰苦。
四、分析人物形象:
1、在了解完相关历史背景之后,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同时,请关注本文的主人公——老王,看看他有着怎样的遭遇和性格。(学生自由诵读并作勾画)
2、从同学们的分析来看,老王的遭遇的确很不幸。那么,在这样不幸遭遇下生活着的老王,又有着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3、同学们能够模仿老王的语气读出他的这两句话吗?(相互作评价)
4、那么,课文中还有没有体现出老王性格特点的地方呢?
五、把握作者态度及情感:
1、在本文中,除了着重写了老王,还讲了作者一家与老王的交往。但是,有个问题老师总想不通。请大家看到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说她在老王死后总感到“不安”和“愧怍”,从作者对老王的态度来看,她究竟应不应该感到“不安”和“愧怍”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请代表发言。(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由讨论。)
(1) 朗读这段外貌描写,作者为何要加入这样一段外貌描写呢,她的用意何在?
(2)在前面同学们已经说了作者把老王当成朋友,那么此时,作为朋友的作者看到老王病成这个样子,心情怎样?
(3)有嘲讽的意思吗? (4、)请再次朗读本段,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全班齐读)
作者本人当时都很困难,她又不是大富翁或政府,怎么从根本上解决?在她这个角度,能做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
(5)那她为何还要感到“不安”?对于本文的最后一句话又应该怎样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1] [2] 下一页
六、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感受:
从作者对老王的态度中,你是否领悟到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那些生活艰难但心灵美好的人呢?
课下作业
(1) 尝试:为老王写一句“墓志铭”。
(2)以第一人称想象:老王去送香油、鸡蛋时的心情。
阅读《老妪》一文,回答问题。
老 妪
①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做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②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③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④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注: 显示或宣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突出。]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⑤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⑥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⑦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⑧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⑨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⑩“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11)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12)儿子仰脸看我。
(13)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14)而公园守门人对我说:“人
(15)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1.阅读文章第④段中划线句子,回答:
(1)“我”“不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产生“体恤”和“怜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人物描写中的________描写。结合全文思考:这样描写老妪有什么作用?
3.请找出文中分别描写两位老人的目光且前后呼应的句子,回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我”为什么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后来,“我”为什么又觉得自己的行为很“猥琐”?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