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文登实验中学 刘妮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爱憎分明[注: 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知识与能力:⑴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⑵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3.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重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导入):
1.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
3.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朗读、识记,积累以下词语:
琉璃 珐琅 晨曦 瞥见 箱箧 荡然无存[注: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丰功伟绩
2.指名学生用以下词语造句:
眼花缭乱[注: 缭乱:纷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丰功伟绩 荡然无存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师生第一遍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读出赞美的口气。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注意读出谴责的口气。
4.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注: 使人头发都竖起来了。形容使人极度愤怒。],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5.师生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6.指名概括文章的主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7、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2)作者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进行比较,有什么作用?
(3)雨果在文中对圆明园的大量赞美,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识记这句话:“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是何意思?
四、拓展延伸:
课本前插图有两幅圆明园被毁前后的照片;历史书八年级上册中也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和相关图片,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可能从几方面说:侵略者的暴行,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毁灭;落后的清政府软弱挨打;新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国人扬眉吐气[注: 扬起眉头,吐出怨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常识。
2.有条件的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