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两 则》教学设计
濉溪县五铺中心校张圩学校 吴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注: 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能力目标】
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目标】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注: 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所向披靡[注: 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的气势和一往无前[注: 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层次。
教学设想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层次。
3.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情境导入
1、学生介绍关于这一历史事件所找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 (电影)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注: 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注: 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注: 指军队士气涣散,跟敌人一接触就崩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毛泽东闻讯后,欣然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芜湖 溃退 泄气 锐不可当[注: 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荻港 歼灭
wú kuì xiè ruì dí jiān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听录音
思考: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包含记叙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b .比较评价自己的朗读与录音之间的差异,并简单说明理由。
朗读应铿锵有力,气势磅礴
3、听录音,学生齐读课文。
角色体验,合作探究
㈠ 来当制片人
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绘制地图。
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
㈡ 进入演播厅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 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注: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
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
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注: 大势:事情发展的趋势。有利的形势已经丧失,前途已经没有希望。]。
师生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
[1] [2] [3] 下一页
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互动2:再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3: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4: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导语可知渡江的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重点研读
1课文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表现了我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请结合相应的语句加以说明。(学生分组讨论)
(1)比较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句子,看看哪句好,并说说理由。
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①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第一组,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组,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2)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能否删去?为什么?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我军的英勇善战不言而喻[注: 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而国民政府与人民要求背道而驰[注: 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一意孤行[注: 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则加
强调,以突出文章中心。
教师小结:文章用词准确,适当采用文言词,使文章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3)注意用语的准确和色彩的不同。
① 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下的23日可渡完。
②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2、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3、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注: 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出示幻灯片)
1、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2、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3、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注: 说的话有道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4、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注: 震:震动;撼: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我们比较一下两文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
不同点: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注: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第二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情境导入
1、介绍背景
这则新闻说,“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2、检查预习
绥靖 阻遏 阌乡 杜聿明 suǐjìng è wén yù
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本文是架构。
二、阅读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看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获得哪些感受?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导语。概述中 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南阳一带"),背景。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有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介石军队全局崩溃的趋势。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注: 形容气势浩大。],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课堂总结:
新闻定义: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特点:1. 报道及时。2. 有意义。3. 有报道价值。4. 内容真实。5. 语言简洁准确。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是指在主标题前作为引出主标题的一句简短的话,在主标题前; 主标题是指一篇文章的大标题,用来提出文章中心或主旨; 副标题是指用来解释主调体的话,跟在主标题后,更多时指出时间地点等)
电头:稿子来源,发稿时间地点、发稿记者。
布置作业 完成优化设计
综合练习(一课时)
一、 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 ,它的结构常包括五部分 、 、 、 、 。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
二、 改错别字,在错别字的下方画横线,将正确的字写在括号内:
1.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挡面之敌亦分分馈退,豪无斗志。
2. 中路军24小时内既已度过30万人。
3. 此处敌军底抗较为玩强,然在整天急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底抗之敌。
三、 选词填空: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 )敌阵,横渡长江。(越过、冲破、击溃)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了。(冲破、突破)
3. 天空的星星也像( )在水里,而且要低落下来的样子。(掉、浸)
4. 弯弯的下垂的月亮, ( )在水一样的天上。(浮、挂)
四.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自己班上的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内容可以广泛一些,班级新闻、年级新闻、校内新闻、社会新闻都可以。)
要求:
⑴.拟出恰当的标题。(10分)
⑵.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20分)
⑶.主体部分要清楚报道事实,注意运用记叙的六要素。( 40分)
⑷.结构完整,过渡自然,语句通顺。(10分)
⑸.语言要简明,字数300――500左右。(10分)
⑹.能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10分)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