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讲学稿
濉溪县铁佛镇岳集中心学校 马继谦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2、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走近毛泽东(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
2、走进新闻
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②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③新闻的基本结构: 从结构上说,一则新闻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就是消息的题目,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导语:就是消息的第1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主体:就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另,还有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背景:介绍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阅读时注意分清消息中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部分。
4、读课文
①给下列字注音
鄂 ( )豫( )绥靖( )阻遏( )( )泄气( )
溃退( )歼灭( )管辖( )锐不可当( )上当( )
要塞( )瓶塞( )阻塞( )堵塞( )
②解词
锐不可当[注: 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业已——
绥靖——
5、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二、学习·研讨
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 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导学
(三)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四)研读反思
给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并说说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四) 品味语言
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1] [2] 下一页
p;
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找找导语和主体部分,并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看看你能找出几处来)
2、找“不同”
(四)体验反思
面对今天来之不易[注: 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的生活你想说点什么?
三、拓展·巩固
(一)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巴格达居民不进防空洞
(路透社巴格达
随着夜间炸弹和导弹接连不断[注: 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的爆炸声,伊拉克首都全城的建筑物摇摇欲坠[注: 摇摇:摇动,摇晃;坠:落下。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火球和浓烟冲天而起,3天来的连夜轰炸首次变成了青天白日[注: 指大白天。也比喻明显的事情或高洁的品德。]的闪电战。
一家宾馆的司机说:“(战争的)前两个晚上跟这次一比简直就是开玩笑。这就是他们所谓的震慑,真是让人胆战心惊[注: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他们是说到做到。”
巴勒斯坦饭店的接待员说:“战争真的开始了。谁知道下一个晚上会是什么样子。”
做父母的都说自己的孩子被这次轰炸吓得瑟瑟发抖。有居民说美国在拿他们来试验自己的最新武器。
夜间袭击和新展开的白天轰炸在打击定点目标时显然很精确。很多目标,包括政府各部,位于巴格达平民区的中心。震惊不已的巴格达居民说,尽管美英接连不断的轰炸让人不寒而栗[注: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但他们不会躲进遍布首都的防空洞。
萨阿德•萨利赫说:“我们宁愿死在家里,也不愿意闷死在地下防空洞里。我不会进防空洞。”
23.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无辜( )
②震慑( )
24.用 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其语言特点是什么?
25.主体部分怎样详细说明导语中的“烟尘笼罩”、“火光点点”。
26.这则新闻表现出的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