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课《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学习目标]
1、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2、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3、了解文中对比描写和心理描写。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本文的艺术特点和描写手法;
2、难点:理解文章意蕴。
[课时划分]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学过《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一个小女孩在除夕之夜被冻饿而死的悲惨故事,作者是丹麦的童话大师安徒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
[学习目标]
1、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chǔn jī bì cì jué yù pìn
愚蠢 滑稽 陛下 赏赐 爵士 御聘
qīn xián hài hè
钦差 头衔 骇人听闻[注: 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随声附和[注: 和:声音相应。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
2、解释下列词语:
不可救药[注: 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这里比喻人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骇,震惊。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比喻没有主见。
滑稽:言语、行动引人发笑。
3、作者简介:安徒生,丹麦作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尔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安徒生终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病逝于朋友——商人麦尔乔家中。
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学习指导一] 整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读完之后,请学生思考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的皇帝。
⑴“一个愚蠢的皇帝”。
⑵“一个爱美的皇帝”。
⑶“一个虚伪的皇帝”。
⑷“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⑸“一个昏庸的皇帝”。
⑹“一个无能的皇帝”。
⑺“一个无知的皇帝”。
⑻“一个不称职的皇帝”。
2、小说的三大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描写。
小说按照情节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你能给课文划分一下层次吗?(师写出来每部分的意思)
一( 1 ) 引子:皇帝爱新装。
二(2-4) 开端:骗子“做”新装。
三(5-18) 发展:君臣看新装。
四(19-32)高潮:游行穿新装。
五(33-36)结局:揭穿假新装。
3、请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当堂训练]
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或几段,朗读一下,小组内比比看,谁读的更好。
[作业布置]
1、课后生字加拼音写三遍;
2、熟读课文。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
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按情节结构分哪四个部分?
[学习指导二] 深入理解课文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1、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哪些语句最能体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可能吗,这个夸张有什么效果?
写出这位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每个钟头都要换一套衣服”,整天都“在更衣室里”。
表明了他的心思兴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为穿漂亮衣服,不惜花费,奢靡无度,穿漂亮衣服成了他特有的癖好;他整天时光都消磨在穿漂亮衣服上,昏庸懒惰,荒废朝政。
2、“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是……”造句。
二、请生朗读第二部分。
1、这部分写骗子向皇帝行骗。骗子怎样诱使皇帝上当?他们有哪两个诱使皇帝上当的理由?表现出皇帝什么特点?
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癖好新衣
又说用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
2、皇帝听了骗子的话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
心理描写
骗子的荒唐胡说,正中了这位昏庸荒政的皇帝的下怀。皇帝于是付了很多现款,让骗子马上开始工作。骗子行骗也就初步得逞。
三、请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1、皇帝也一心惦记着那衣料,课文是怎么描写的,找出来。(心理描写)
他为什么先派大臣去看衣料?为什么“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但“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
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表现出他很心虚,害怕自己
看不见这布。这是由于“愚蠢”和“不称职”而产生的心虚。正是由于心虚,
一心想知道布织得怎样了的皇帝,才先派他那“诚实”的、“很有理智”、最
“称职”的老大臣去看。
2、课文怎样描写老大臣看衣料的,找出描写的句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老大臣为什么不说真话?
心理、神态、语言描写
因为怕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位,他随骗子之声附和地说布料“美妙极了”,“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并且注意地听着骗子对布料的色彩和花纹的描述,“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
3、课文描写另一位官员着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看布料有什么异同?为什么?
他的资格又比老大臣浅。所以他在听着骗子描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布料上“美丽的花纹”的时候,虽然觉得自己“并不愚蠢”,也产生了“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的想法,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不同之处。这表明老大臣已经帮助了骗子行骗,他也只想保住官位,决心“不能让人看出”自己没有看见布料。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相同之处。骗子行骗又进一步得逞。
课文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写得远比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又写出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避免了描写同一事物的雷同。
[当堂训练]
将本文缩写成30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后记]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内容;
2、总结皇帝这一人物形象;
3、讨论童话的寓意及童话的特点。
[学习指导三] 深入理解课文
一、默看高潮部分。
1、找找课文是怎样描写皇帝去看不料的情形的?都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2、找出文中描写皇帝穿新衣的情节,读一读。
3、皇帝在大群官员的陪同下,穿着“新衣”——赤裸全身游行起来了,老百姓的反应如何?
老百姓起先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说了假话。
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说的是实话。老百姓私自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
4、为什么小孩子能说实话,老百姓先说假话最后也能说出实话?
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所以能说实话。官员有顾虑,怕显出不称职、太愚蠢,故而先说了假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们那样严重,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所以终究说出实话。
5、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真话以后的反应如何?他为什么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为什么不将游行结束呢?
在已经识破骗局的老百姓面前,装作确实穿着美丽的新衣,硬把裸体游行的丑剧表演下去,来保住皇帝的尊严,维持住专制统治。
[学习指导四] 重点难点分析
1、从全文来看,皇帝是个怎样的人?而大臣和一般老百姓呢?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怎样?
(在学生自由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见板书] )
2、与我们前面所学过的课文相比,你觉得童话有什么特点。有同学说,皇帝脱光了在街上游行,不真实,你觉得呢?
想象丰富大胆夸张 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3、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作者对当时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态度怎样?
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讽刺与嘲笑。
[当堂训练]
课后练习四:发挥想象,给课文补写一个续篇。
[板书]
嗜好新衣,不理朝政——昏庸,爱慕虚荣
相信骗子——愚蠢
皇帝:先让大臣去看新衣——狡猾 愚蠢、荒淫
其实没看见,却要装着看见——自欺欺人[注: 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坚持游行——装模作样[注: 样:模样、姿态。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维护自己的尊严
大臣:明哲保身[注: 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曲意逢迎[注: 曲意: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曲从别人;逢迎:迎合。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
百姓:没有看见却要说看见——胆小怕事[注: 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人去亦去
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社会风气败坏,封建专制统治腐朽。
想象丰富大胆夸张 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