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教案
教案编写与执教: 六店中心校 杜天准
教材分析
《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写得有声有色[注: 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2、过程和方法: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读时注意圈点勾画。
(2)精度探究,揣摩文章的思路层次,寻求过渡语段,感悟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3)比较阅读,将本文与后面的几篇文章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比阅读,找出异同点,加以感悟、品味。
(4)心领口诵,在反复诵读中引起感情共鸣,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与难点:
(一) 重点: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 难点: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法教法:
1、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巴金回忆,他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闪烁的星星。冰心回忆,她曾眺望那浩淼的大海,折叠纸船以思念母亲。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它们是那么深刻,仿佛镌刻在我们的心上一般。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象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到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二、学生查资料,查字典,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1、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她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2、搜集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3、背景介绍。
4、词的音、形、义
5、设计一份“于漪少年生活小档案” “探访名师的金色年华”。(姓名、性别、出生、兴趣爱好、经历等)
(二)教师小结点拨。
三、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 概括文中所写四件事(感悟文章内容方法之一):
1、读《水浒传》。(以趣动人)
2、读《千家诗》。(以美动人)
3、听老师教《南乡子》。(以情动人)
4、听老师教《南归》 。(以理服人[注: 用道理来说服人。])
(二)学生上讲台复述四件事(理解文章方法之一):
方法指导:1、复述事情大体过程,抓关键语句。2、各组推举一人,上讲台复述交流。3、师生共同小结。
(三)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注: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5段),深情回忆初中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一些人和事。
第2段: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注: 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乐在其中[注: 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的情景。
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5段:回忆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段),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
四、精度探究、揣摩文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2、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
与读书(画)有关。
3、“往事依依”应该有许多件,为什么作者的往事都是与“读书(画)有关”?
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起来,当然离不开读书。再说,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
4、 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注: 要:简要;烦:烦琐。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
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注: 入:合乎。合乎常情和道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五、课时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六、布置作业
1、熟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板书设计
读《水浒传》。(以趣动人)
求学 读《千家诗》。(以美动人) 热爱生活、
生涯 听老师教《南乡子》。(以情动人) 自然、祖国
听老师教《南归》 。(以理服人)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
一、 导入
1、过渡: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阅读思考:
(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3)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三、体会描写方法:
(1)重点阅读文中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
(2)全班齐读,说说描写这些情状的可借鉴之处。作者回忆这些往事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迪?(练习第一题)
四、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后面的几篇文章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比阅读,找出异同点,加以感悟、品味。
五、延伸拓展,作文指导
五、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