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
杨树德 民勤县红沙梁中学
一、概述
· 所教学科:七年级语文
· 课题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时数:一课时
· 本文是一篇小说,主要学习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掌握故事情节; 体会和学习船长临危不惧[注: 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沉着冷静、舍己为人[注: 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
· 通过学习,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掌握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感受船长的形象,体悟其高尚的人格品质,进而接受熏陶。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了解雨果。
2.学习小说中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体会小说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情感目标: 品读交流中感受船长的形象并体悟高尚人的品质,进面接受熏陶。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 体会和学习船长临危不惧、沉着冷静、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红沙梁中学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基本能自主合作学习,且积极性较高。
· 学生对小说体裁还不太熟悉,但对小说的课文很感兴趣;
·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
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
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引导学生按阅读提示中的要求预习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这一情节录象)
教师:当海难发生时,无数鲜活的生命顷刻间葬身海底。人们悲伤、祈祷……然而海难能否避免?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雨果写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检查预习:
1、认识作者,
2、掌握生字词,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按要求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段落,之后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思考: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汇报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由发言的同学完成板书。
(四)学习写法
1、默读课文
思考:
a.小说主要交代了哪些情节?
b.你认为哪个情节写得最好?为什么?
2、交流
a、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简要介绍小说的结构组成。("诺曼底"号雾海夜航--开端、"诺曼底"号被撞--发展、哈尔威船长组织救援--高潮、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注: 殉: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献出生命。为忠于本职工作而献出生命。]--结局)
b、 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注: 说的话有道理。]即可
c、 重点分析哈尔威船长组织救援这一情节
① 海难发生后,起初"诺曼底"号上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1)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 文中是怎么写的?(读句子并赏析)
② 面对这危急的情势,船长是如何应对的?
③ 小说在描写船长的言行举止时,有一段对话描写得很精彩,那就是他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学生自由组合,表演朗读。
④ 在船长的沉着指挥下,船上后来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⑤ 学生自己简要概括一下如何进行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教师引导、归纳。
d、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其他情节。
(五)情感熏陶:
师: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了,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哪些高贵品质?我们如果要给哈尔威船长树碑立传[注: 树:立。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使他的名声世代流传下去。现比喻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该怎样立碑?碑的主题词和碑文该怎样写?
生:思考、汇报交流并画碑题字。
(六)归纳小结:以“这节课我学到了……”组织说话。
(七)布置作业:
以“课间十分钟”为题写一个场面描写片段
板书设计: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诺曼底”号遇难记 船长: 临危不惧 舍己救人[注: 舍己:牺牲自己。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注: 一点儿也不动。形容没有丝毫损坏或改变。]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我及时对学生的活动作出中肯的评价,同时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比如对学生的朗读,从整体朗读的效果、朗读的对错、加漏字现象、朗读的声音、语速快慢、语气语调、情感的把握等,可由学生来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
由于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直接去感受沉船这一悲惨场景,首先从情感上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紧接着学生在其他教学环节中热情极高,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我又适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这样既让他们感知了文本,又训练了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