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 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二、学习重点
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习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三、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四、学法指导
先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读准、读熟课文;再阅读<<自主学习目标检测>>第二页的“相关链接”,了解课文创作背景,把握作者情感;然后,细读课文,尝试品味语句、用词的精妙。
五、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你读过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吗?到阅览室或上网查阅,了解鲁迅先生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并与同学交流,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二)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确凿( ) 菜畦( ) 皂荚树( ) 书塾( )蝉蜕( )脑髓( )攒成( )相宜( ) 白颊( ) 收敛 ( ) 蟋蟀( )珊瑚( )脊梁( )窜向(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桑shèn( )斑máo( ) 油líng( ) yōng( )肿 bǐ( )谷sù( )儒tì( )傥 kuū( )甲 轻 jié( )人迹hǎn( )至 人声dǐng( )沸
3、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
(2)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 )
(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去吧……
4、填空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散文集《————》 原名《—————》
(2)鲁迅(1881—1936),原名——,字———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家,
————家————家
六、学习·研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1、2、3
(三)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3、 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注: 枯燥:单调。形容单调,没有趣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第三课时
(一)、语言体味,学用。
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自由地朗读。
说说你喜爱的理由。教师注意及时点拨。
(二)你能仿照说一句话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文语言学用点:
关联缀景,条理分明的……
摹形状物,惟妙惟肖[注: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的……
简笔勾勒,形象传神的……
场景描写,渲染气氛的……
词句反复,表现深情的……
精彩用词,传达独特感受的……
动词连用,清晰交代过程的……
七、延伸拓展
1、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2、阅读练习册《 自主学习目标检测》№3《坐在最后一排》,完成文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