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注: 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二、 [重点难点]
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三、 [教学时数] 一教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简介
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 1968年因《雪国》《千鹤》《古都》获诺贝尔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听朗读后复述课文
复述故事时应注意:
(1)抓住主要事件。
(2)语言生动简明。
(3)时间不超过3分钟
2、学生自渎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明确本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送——不送
让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文中父母最终决定不送孩子的理由。
明确:送与不送都是基于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1、仔细体味课文中穷夫妇送走子女时的情感。根据下面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妻子的心理活动和感情。
明确:穷夫妇的心理活动
(1)那位父亲犹豫不决[注: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要和孩子的妈妈商量后才决定。
(2) 贫穷父母认为对方条件优越,送走一个孩子可以让他过上好日子,自己的负担可以减轻一些。
(3) 实在舍不得长子,要把他要回来,怎么要?要老二去换老大吧,就说长子是接班人,不论怎么穷,也不能将长子送人。
(4) 次子也舍不得,也要去把他要回来,怎么要?要女儿去换他吧,就说老二长得和去世的婆婆一样,扔了他就如扔了婆婆,这不孝啊。
(5) 女儿太小,也舍不得。现在拿了人家的钱怎么办?如数奉还,我们宁愿全家六口饿死在一起。
2、教师组织交流:文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么《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3、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4、总结交流评价:爱是什么?
谈话由学生归结本文主题。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拒绝优越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四、拓展延伸,合作积累
1、谈谈生活中令你感动的父母之爱,写一段完整的话。
(提示: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表示)
2、课后你收集到哪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母亲的谚语、格言、诗歌,并说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
1、制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2、设想一下,这一家人在团聚以后遭遇如何?续写一故事。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要求送孩子时 犹豫不决,要求商量
送走长子时 条件优越,减轻负担
次子换回长子时 难舍长子,想法换回
女儿换回长子时 难舍次子,设法换回
要回女儿时 难舍女儿,决意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