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始终眷恋着祖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钱学森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学会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预习课文,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和学生认为应重点记忆的词语;教师指出教材以时间作为明线组织材料,让学生找出表明时间的词语,这类容易完成的题目,旨在创造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2、从对“眷恋”一词的理解入手,让学生明白文章的暗线。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运用换位思考,补出文章没有明写出来的钱学森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注;进而通过钱学森的成就向学生提示:爱国不是一种空洞的情感,还需要真实的本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积极进去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
1、阅读教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2、了解作者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始终眷恋”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谁在飞机的螺旋桨向喷气式过渡,并最终遨游太空的航天器过渡中成了关键人物?
那我们今天就来具体了解一下有关钱学森的一些内容。板书课题:始终眷念着自己的祖国。
回答:中国科学家,钱学森。
二、初步阅读教材,了解作者组织材料的线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注意对用得好的词语要重点记忆。
2、读完了,想一想——组织材料的顺序有三:时间、空间、逻辑。你能说出本文的顺序吗?请一边浏览,一边标记本文的顺序的词语。
3、指出:文中有一个段落没有沿时间的线索一路写下去,而是作了一个小小的变通,这是哪一段?谁能说出这个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
点拨:结构上的承上启下[注: 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内容上的点明主题。
1、默读全文。注意不理解的及自认为用得好的字。
2、回答:时间顺序。边读边标记,体会作者组织材料的时间脉络。
3、第5段。讨论该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回答:第一句承上启下;“然而”一句点题。
三、深入阅读教材,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深入阅读教材之前,先想想:文章标题《始终眷恋着祖国》中的“眷恋”什么意思?怎样理解“始终”一词?大家可以从原文中找到证据,证明钱学森早在新中国诞生之前就眷恋祖国吗?
2、请沿着“始终眷恋”这一提法,“进入角色”,把自己想象成钱学森,找出下列各段,谈谈自己当时的想法。
1)、考取了“庚子赔款”留美学生那段。如果你是钱学森,当你前往美国求学的路上,你只想到个人的前途而没有想到别的吗?
2)、再往后,你毕业了,在美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你只是为了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志得意满[注: 志向实现,心满意足。]吗?
……
1、明确:“眷恋”,深切地留恋;“始终”一词说明钱学森“回到祖国去”的念头不是在1949年10月1日才突然产生的;第5段中两个“不止一次”,证明了钱学森早就有了归国的念头。
2、设想:“自己”没有了,有的是那个因“庚子赔款”而留美的学生。
讨论……
四、通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当你读到一篇读多的文章时,你可能会觉得,那是一个与同桌一样的熟人;可是细看你的同桌,你会突然觉得你根本不认识他(她)了。同样,现在你重读《始终眷恋着祖国》时,你要尽可能多地发现你以前阅读时没有注意过的地方。(提出通读要求)
1)、把文章当成一个整体,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组织材料的思想轨迹。
2、引导学生读后思考:标题确立的怎么样?你觉得作者对某些材料在处理上是都足够详细?有没有不必要的废话?为了证明你的思想是对的,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钱学森的材料。
1、朗读课文。
1)、朗读的过程,投入音韵之节奏美,可暂时忘掉思想内容。
2)、读完以后再想一想: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怎样组织材料。
2、邻桌间相互讨论。
五、拓展与作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如果说积累材料是博,“探究·练习”就是为了深。研究学问必须两个方面兼顾,使自己“渊博”起来。深入研究,还需要重新“研读”原文。
2、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多就少改,确定答题思路。
1、找出课文中与“题一”相关的三个段落,重新阅读,看能否自己做出答案。
2、作答。
板书设计:
第八课 始终眷恋着祖国
刘敬智
出国留学任教 从事的事业 眷恋祖国 艰难的回国历程 胜利回国
1911~~1935 1936~~1949 1935~~1955 1950~~1955 1955.9.17
眷 恋
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