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
本教案由鲁迅初级中学张敏华老师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2、认识作品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表现。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歌曲《我的中国心》导入。
这首歌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2、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熟悉课文,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同学朗读课文,正音。
蹊跷qī
2.思考:课文围绕枣核,主要写了几件事?文章可以分为几层?
3、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围绕枣核,主要写了三件事:要枣核、得枣核、议枣核。
据此,文章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注: 至:极,最。好象得到极珍贵的宝物。形容对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继续设置悬念)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揭开悬念)
第四部分(11)提示文章中心思想。
三、探究体味思乡之情。
1、友人不远万里[注: 不以万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为何要这样做呢?
——讨论明确:
她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以解自己的思乡之情。
2.齐读第七自然段说说老人思乡之情还体现在那些地方呢?(找关键字词、句)
——交流明确:
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
3.除了第七段外,课文其他地方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句?
殷切(第3段)、劈头(第7段)
8——10段,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理解主旨,明确写法。
1、通过老人的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讨论明确:
结尾一段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讨论明确:
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五、吟诗词,深化思乡之情
1、吟诵诗词:《静夜思》、《次北固山下》、余光中《乡愁》、《乡愁四韵》
2、小结
“叶落归根[注: 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根的意识,象老树的根须深植在每一个华人的灵魂深处,无论身在何乡,故土永远是他们心中最难忘、最依恋的心结。
六、布置作业
收集课内外读到过的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七、板书设计
得枣核
议枣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