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王景峰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2. 整体感知人物的命运、态度、性格,结合社会实际,理解小说的主题。
3. 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注: 匠心:工巧的心思。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探究——拓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
2.作者简介
莫泊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决字词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撬开( ) 煞白( ) 诧异( ) 牡蛎( )( ) 别墅( )
褴褛( )( ) 女婿( ) 嘟哝( )(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ié( )据 zhàn ( )桥 阔chuò( ) zāota( ) 手pà( )
端xiáng( ) zhuàn( )钱 莫míng( )其妙
3.解释词语
拮据 褴褛 阔绰 恭维 张皇 端详 十拿九稳[注: 比喻很有把握。] 与日俱增[注: 与:跟,和。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 狼狈不堪[注: 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速读全文, 尝试复述故事梗概,初步感知小说内容。
2.小组内复述故事
3.各小组选代表展示
4.师生一起理清小说层次,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四)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1、浏览全文,完成下列任务。
(1)说说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
(2)找出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在课文中做批注。
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 利普 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3)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哪些事情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4)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这些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
2.小组内交流
3.班内展示
(五)问题探究
1.《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2.“我”在整篇小说中的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讨论文中的悬念设置:
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交流
班内展示
②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六)总结学习收获
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生自由发言。
(七)拓展延伸
口头表达训练: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间将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展开联想,简要回答。
(八)结束语
(九)布置作业
续写《我的叔叔于勒》
第八课 《多收了三五斗》
王景峰
【学习目标】
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2、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人物对话与景物的描写。
2、了解农民的不幸。
【学习过程】
沙场点兵
1、搜集叶圣陶及本文背景资料;
2、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段落,改编为课本剧,并自行排练。
3、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埠头( ) 占卜( ) 小囝( ) 祟米( ) 斛子( ) 廒间( )
当差( ) 沽酒( )写意( ) 白腻( ) 松懈( )
呷一口( ) 拗不过( )鄙夷不屑( )
一、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家境清苦。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 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讨论明确: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
三、精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阅读1—34小节。
1、作者把农民的希望比作什么?农民的希望是什么吗?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农民们开始满怀希望?(可以抓住其中的一句来加以分析。)
把希望比作肥皂泡。
丰收了,米能卖了好价钱。缴租还债,还能有点剩余等。
第3节:那些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
第10节: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
第23节: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
“升“形象地写出了农民们满怀希望,迈着有力的步子,踏着石阶正往上走。
2、丰收成灾,希望破灭。农民们心甘情愿[注: 心里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勉强。多指自愿做出某种牺牲。]吗?看看农民们的反应。
希望 愤激 哀求 失望。
3、面对农民们的挣扎,看看<米行>先生的语气、态度。
冷笑 厌烦 鄙夷 威吓。
4、分析农民们的性格特征<和米行>先生的性格特征。
农民们:忠厚老实、朴实善良。
<米行>先生:骄横霸气。
5、忠厚老实的农民没有办法,只能贱价粜米。丰收成了灾害。那么农民丰收成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洋米、洋面的大量倾销。
所有米行“同行公议”相互勾结压低米价。
生活所迫,要缴租还债。
遍布各地的“局子”,去其他地方,路上要捐很多钱。
6、农民们丰收的喜悦被粜米后的颓丧所替代。由此引起了一连串的肥皂泡的破灭。阅读下文,体会还有哪些肥皂泡破灭了?
大人们想增添一些看中了好久的生活用品的希望破灭了。
小孩们想买个漂亮的洋娃娃的希望破灭了。
还有外出打工的希望破灭了。
7、希望是破灭了,可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必要的生活用品还是要购买一些。整个街头是怎样的特点?你如何理解街头的热闹和繁荣?
热闹繁荣
表面上的热闹繁荣,实际上写出了洋货四面扩散的可怕情景。也反衬了农民们内心的悲苦。
8、阅读59—66节。这些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些和农民们忠厚老实的本性矛盾吗?
语言描写。这些对话的片段反映了他们身上也具有了一定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
不矛盾。表现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使这些忠厚老实的农民也产生了抗挣意识。
9、文章最后段落有什么作用?从作品中你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强调了这样的故事不只在一天发生,而是天天在各地都会有的。指出了故事的普遍意义,揭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
对农民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憎恨。
四、剧本表演,历史再现
旧毡帽朋友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
五、当堂检测
1.填空。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家,_______家。原名_______,江苏苏州人。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童话集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埠头 占卜 作梗 粜 米斛子 不屑 褡裢 拗不过
3.根据小说主题的要求,用了极为俭省的寥寥数笔就把苏南小镇的风情面貌描
绘出来了。找出这些写景的句子,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4.本文运用准确凝练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在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仔细体会。
初三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王景峰
复习目标::
1、认识小说的作用: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自己,既是一种艺术享受,又可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2、复习并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3、通过朗读,回味细节描写,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
4、阅读小说,懂得结合自己的知识体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再创造力;
5、复习本单元,通过学习小说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复习回味小说安排故事情节的线索和构思的巧妙;
2、复习小说通过环境、语言、动作、表情等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体会特定社会背景下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
复习指导:
复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小说重在“品”,可以先理清故事情节,然后以人物为中心,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各种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当然,人物的生活必然有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应和小说的人物、情节发展结合起来。
方法指导:
1、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收集小说的相关知识;
2、翻看本单元课文,回顾各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及运用的手法。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本单元的主要考点有:
1.字词方面:
“阴晦、恣睢、拮据、褴褛、手帕、牡蛎”等词的读音要加强识记;
“辗转、恣睢、莫名其妙[注: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郑重其事[注: 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狼狈不堪”等词的字形考查在中考中也是常见的。特别要注意“莫名其妙”一词,经常被误写成“莫明其妙[注: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2.文学常识。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作品有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杂文《“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等。在中考中考查鲁迅的作品是比较常见的。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项链》《羊脂球》《漂亮朋友》等。
3.小说阅读题在中考中是重点考查对象。
首先我们要认真掌握小说的一般常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故乡》主要刻画的人物形象有闰土、杨二嫂;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小说的环境是辛亥革命后十年的中国农村。在备考中,我们尤其要注意掌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比如闰土的勤劳、善良、淳朴但又麻木迷信;杨二嫂的自私、贪婪、泼辣等。《我的叔叔于勒》在中考命题中一般会涉及到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细小区别;于勒在文中的情节推动作用;“我”(若瑟夫)身上所寄托的作者的希望等。
4.自然环境描写起着烘托氛围,凸现主题的作用。
比如小说《故乡》中有两次自然景物描写,一次是课文第2段描绘的一幅故乡冬景图,一次是回到家母亲说到闰土时,“我”的头脑里闪出的一幅神异的图画。这两段自然环境描写,前一处是现实中的故乡,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后一处是记忆中的故乡,象征着美好的未来。这两处环境描写又形成对比,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也表现了“我”的困惑。
二、引导积累:
1、佳词积累:
示例:萧索 苍黄 凄凉 郑重 鄙夷 恭敬 惘然
你的摘抄:
2、妙句积累:
(1)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赏析:这句话充满了哲理,告诉人们: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这样的希望必然落空,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注: 渝:改变,违背。自始自终一直不变。指守信用。]地去斗争、实践,不折不挠地去努力奋斗,希望终能实现,便“无所谓无”。接着作者又用人们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比喻:“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本来是没有的,怎样才能开拓出路来呢?要靠人去努力奋斗,去实践。其实何止是走路,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作者通过这句话启发人们:“希望”要靠自己去努力,“路”要靠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奋斗。只有我们奋力拼搏,才能实现“希望”。
(2)你的摘抄:
你的赏析:
三、复习巩固:
1、给加点字注音:
阴晦( ) 惘( )然 嗤( )笑 褴( )褛( ) 别墅( )
拮( )据( ) 埠( )头 拗( )不过 恣( )睢(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时候,我的脑子里忽然闪出一副神异的图画来。
b.我也端祥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c.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彩地低垂着。
d.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习课开始了,他郑重其事地拿起书本,开始阅读起来。
b.淡淡的清香,带着一点似甜非甜的味儿,真叫我变幻莫测[注: 变幻:变化不可测度。变化很多,不能预料。]。
c.面对自己的错误,他不但不承认,反而理直气壮[注: 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地认为自己正确。
d.他是一个根深蒂固[注: 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的人,尽管人们想尽各种方法去劝导他,但都无济于事[注: 济:补益,帮助。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4.下面文字分别出自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描写的人物是谁?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或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感情?
(1)“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
篇名: 人物:
性格(心理、感情):
(2)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子!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篇名: 人物:
性格(心理、感情):
5.本文涉及这些作家:鲁迅、老舍、叶圣陶、莫泊桑,其中
(1)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是:
(2)被誉为“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的是:
(3)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是:
(4)我国杰出的教育家的是:
参考答案:1. huī wǎng chī lán lǚ shù jié jū bù nìu zì suī 2.d 3.c 4.(1)《多收了三五斗》旧毡帽朋友(或卖米的农民)愤慨又有一丝无奈。(2)《我的叔叔于勒》 克拉利丝 自私、金钱至上 5.(1)老舍(2)鲁迅 (3)莫泊桑(4)叶圣陶
四、单元延伸:
1、推荐阅读:
“一部小说就是一段人生”,读小说,感受世间的悲欢离合[注: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读小说,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注: 指各种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遭遇。],提升我们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一起读吧!
有的小说字数多,篇幅长,就可以概读,掌握基本的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就行了。比如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你读过其中的哪几本?你最喜欢其中哪个人物?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吗?
2、牛刀小试[注: 牛刀:宰牛的刀;小试:稍微用一下,初显身手。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
(1)缩写。试着将长篇小说缩写成短篇。比如将《格列佛游记》缩写成1000字左右的文章。
(2)续写。发挥你的想象,续写小说的结尾。比如《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我们就可以续写旧毡帽朋友粜完米后,回到家的情景以及今后的生活状况等。
(3)改写。改编小说的情节,阐释新的主题。比如《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不妨进行改写,假如于勒真的成了富翁,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了于勒又会是什么情景呢?
3、实际演练:
同学们,不妨选择小说中的典型场景又适合中学生表演的片段,在班级举行表演比赛。比如可以就将《多收了三五斗》中旧毡帽朋友与掌柜之间对话的场景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五、中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文章内容详见《我的叔叔于勒》)
(1)选文对母亲的 、 和 进行了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个 的人。
(2)选文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从小说的情节结构来看,这里属于 部分。
[解析] 本题选自《我的叔叔于勒》的高潮部分,主要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发现穷水手就是于勒之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他们唯利是图[注: 唯:只有;图:图谋,追求。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自私的性格特征。主要考点有:理解人物形象,探究课文内容,人物描写及其作用,小说的基本常识。第(1)题主要理解人物描写及其作用,难度不大。这部分对母亲主要进行了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这表现了她是一个唯利是图、自私的人。第(2)题概括选文内容,这部分可以概括为遇于勒,属于小说的高潮部分。
(二)课外运用:
儿子的礼物
今年春节,我生平第一次收到儿子用自己劳动报酬买的礼物——一块德芙巧克力,就是我平时最喜欢却舍不得买的那种。把那块东西放在我手心里时,儿子的表情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辉煌。儿子二十岁了,在一个自修大专班读书,钱是他业余打工挣来的,他在一家卡拉ok厅当服务员,从晚上6点干到午夜12点,第二天一早,赶两趟车去学校上课。打工实习,他每晚要打扫三间包房,洗很多茶杯,给客人倒茶送水,递吃递喝直至深夜。他学会了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能识别和说出各种洋酒的英语名称,还学会了做水果盘。两个月,他没有向我透一点风,我惟一的感觉是:他瘦了。
儿子读中学时,用眼下父母们的标准衡量,他要属“不及格”之列;一看电视来劲,一翻书本就打呵欠,一碰上考试就发抖。我对他嚷得最多的是:“看看人家的孩子,父母这辈子不指望享你的福,你总要自立于社会吧!”每听到这样的话,儿子便垂头不语。现在回想,在这“激将”的后面实际是在发泄作母亲的心理不平衡。捧着儿子的礼物,心不由得轻轻发痛,那么多冷言冷语[注: 带讥讽的冷冰冰的话。],他全以宽容和理解消化了,没有怨怪,没有疏远,只是悄悄地给了我一份证明。
对母亲来说,儿子送一块巧克力抑或一座房子,在意义上没有区别。他的爸爸、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也都分别收到一份小小的惊喜。各位亲人的爱好他都点点滴滴想到了,真是难为了他的细心和周到。儿子从小性格宽厚,待人真诚,做事勤快,动手能力强……这些优点过去我都忽略了,或者说漠视了,因为学校的成绩单上不记分数。
我感谢社会在他第一次迈出脚时就给予他一个成功,并肯定他立足社会的能力,这对一个成绩单上留下许多失败记录的年轻人来说,足以撑起他一生的自信。
也许,这才是他给我的最好礼物。
1.文章第一自然段:“把那块东西放在我手心里时,儿子的表情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辉煌。”对这种显现出“辉煌”的“表情”,有以下描述,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闪亮的眼神 b.灿烂的笑容 c.炫耀的模样 d.自豪的神情
2.第三段末尾说:“只是悄悄地给了我一份证明。”这里的“悄悄地”照应了第一段中的“_____”;这里的“证明”指的是____________。(2分)
3.“因为学校的成绩单上不记分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对一个成绩单上留下许多失败记录”的“失败记录”指的是:______________。(2分)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概括正确的是( )(3分)
a.作者认为:父母对子女应该多一些理解与鼓励,子女对父母也应多一点理解与回报。
b.宽厚、真诚、勤快、动手能力强,这些才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c.作者反思过去,认识到只重视儿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他身上的许多优点是不对的。
d.在作者看来,年轻人踏入社会的首次成功,足以撑起一生的自信。
5.下面对写作特色的评析,不正确的是( )(3分)
a.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b.本文文笔流畅,感情细腻而丰富,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c.本文的线索是“儿子的礼物”,着重记叙的是母亲收到儿子的礼物的经过。
d.本文最后一段,既照应了开头,又深化了主题。
参考答案:
1.c
2.他没有向我透一点风 学会了自立于社会3.品格,能力的培养 学习成绩不好4.c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