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
1.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2.品味人物对话,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步骤
一、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为“在烈日和暴雨下”苦苦挣扎的城市人力车工人祥子的不幸命运而感叹不已,耳边又传来了江南农村“旧毡帽朋友们”,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出的叹息、无奈与愤懑。现在让我们共同来关注一下他们的命运,触摸一下人们颤动的心脏,听一听他们的呐喊吧!
2.作者简介: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朱自清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刊》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他被称为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
3.背景介绍: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多方面写出了“多收了三五斗”农民只能更加不幸与无奈的原因,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二、整体感知,把握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学生复述故事。
2.划分段落,引发争论。让学生懂得划分段落要抓住文章的脉络做具体分析。
第一部分(1——70)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
第一层:贱价粜米
第二层:街头购物
第三层:船上议论
第二部分(71)同样的故事在以后还会到处发生,揭示故事的普遍性。
三、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欣赏
1.重点分析万盛米行粜米场面: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喜悦 ————————颓丧 对比
2.街头购物:旧毡帽朋友们精打细算[注: 打:规划。精密地计划,详细地计算。指在使用人力物力时计算得很精细。]后才决定要买的生活必需品,然而这点可怜的生活要求也成为泡影。(“只好少买一点”——“不要买吧”——“不敢问一声价”)
街上热闹的购物场面,反衬出他们内心的悲苦。
3.船上议论:抗租——抗债——抢米,对话中袒露出埋藏心中的仇恨,生动反映了他们逐步萌发的反抗意识。
4.读出故事背后的寓意。这寓意就是对社会与人生深刻而独到的发现和认识。“多收了三五斗” 本来是好事,好事为什么会变成了坏事,农民为何遭遇到如此的不幸,其背后隐藏着的究竟是什么问题。
原因:①洋米、洋面的大量倾销,逼迫农民非及早粜米不可;②遍布各地的“局子”,使得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③生活所迫,向田主交纳地租要吃饭,要种地;④投机商“同行公议”,互相勾结竟相压价;⑤“路路断绝”,逃荒、打工都没有办法。
5.理解文章的结尾:强调这样的故事不只是在一处发生,而各地天天发生的,是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普遍现象。揭示了农民的悲惨的命运。
6.环境:①第一节,苏南小镇的风情,乡土气息十分浓厚。
②课文中的对话巧妙的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第12、16、57、58、61、67节。
四、作业
选择一个对话片段,或者由课文的某一个情节展开联想(如某一“旧毡帽”粜米回家后和家里人的对话),写一个课本剧,然后和同学一起表演。
五、板书
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
贱价粜米
喜悦 ————————颓丧 对比
街头购物
对比 痛苦
“只好少买一点”——“不要买吧”——“不敢问一声价”
船上议论
抗租——抗债——抢米 仇恨 反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