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洪泽外国语中学 李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通过祥子的遭遇,了解旧社会城市贫民的苦难生活,认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加深对新社会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1 简略回顾上节课内容。
2 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提问(出示幻灯片),学生讨论:你觉得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明确: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祥子形象。
3 教师提问:主要描写了几种自然环境?
明确:两种(烈日、暴雨)
4 阅读文中“在烈日下”有关段落。
教师提问(出示幻灯片),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烈日的?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试找出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教师总结:先分写
(1)“街上”的柳树:“病”懒得动“无精打彩”以拟人手法写柳树,
(2)“马路上”“干巴巴”“发着白光”从视觉角度写热。
(3)“便道上”“灰沙阵”“烫脸”,从触觉角度写的
△“处处……,处处…,处处…”修辞方法?(排比)
再细写(侧面烘托炎炎烈日)
(1)狗:“趴”,“吐”
(2)骡马:“张“
(3)小贩:不敢吆喝
(4)柏油路:铜牌、晒化
(5)“寂静”——单调的叮当声(从听觉上写)
(6)拉车的:“打盹”“喝茶”“看看”“慢慢走”“奔”“灌”“栽”
5、教师明确:关于作者如何表现暴风雨猛烈的句子,请同学们课后自学。
6、教师提问(出世幻灯片),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来塑造祥子这个形象的?
明确:在恶劣的环境下矛盾心理的描写。
7、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祥子在两种恶劣环境下的矛盾心理。
明确:第一次矛盾心理:胆怯→可是见了座儿还想拉。
第二次矛盾心理及感受:不敢再动→爽性出去试一试。
第三次矛盾心理:他要把车放下,但不知放在哪里好。
第四次矛盾心理: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来,去找个地方避一避。
8、主题挖掘,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1)通过在恶劣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矛盾心理,并做出的行动,可以看出祥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2)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却变成什么呢?
(3)到底是谁使他变成这样的?
(4)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注:这是整篇小说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多样,如可以采用小型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祥子和做车人的对话,并让其他学生来评价,从而让他们深刻地体会祥子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教师依次板书:
9、教师总结:烈日、暴雨是两种极其恶劣的天气,文章用了大部分文字来描写这种恶劣天气下的各种景物,写出了祥子拉车的苦难环境,具体形象也反映了祥子痛苦悲惨的生活,而祥子仅是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一个缩影,造成祥子悲惨生活的根本原因不在天,而在于万恶的社会制度,旧社会把劳动者祥子推到苦难的深渊,才使他难以逃避和抗拒恶劣天气。
10、 写作点拨:
(1) 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题,创造意境。
(2) 课外拓展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环境描写的注意点:
a选好要描写的景物。
b试着从不同角度去描写。
c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11、时空延伸
祥子拉着他的黄包车整整跑了七十年,来到了我们的社会,一不小心摔倒在我们学校东面的马路上,这时试想有两个不同的人从这经过,“ 一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此时烈日炎炎”,“ 一位是开轿车的大款,此时大雨倾盆”。请展开你的想像他们会怎么做呢?
要求:以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50字左右)
12、教师总结:美好的生活来自不易,用我们的爱心去拥抱
一切善良之人,那样不管天多热雨多大,再也不会发生像祥子那样的悲剧。
作者:李浩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外国语中学
邮编:223100
电话:1323626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