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命题 天津实验中学 杨永林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估量(gū) 诅咒(zǔ) 繁芜丛杂(wú)
b.诬蔑(wū) 悼念(dào) 豁然开朗[注: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huò)
c.忌恨(jì) 浅尝辄止[注: 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zhé) 坚忍不拔[注: 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rěn)
d.诽谤(fěi) 卓有成效[注: 卓:卓越,高超。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zhuō) 轻轻拂去(fú)
2. 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一组词,有的是同义词,有的是反义词从括号里选择适当的词填在句子的空白处
①他是个的人,文化程度很低,但对学习技术却有一种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顽强、坚强)
②像一个在黑暗中的夜行人看见黎明的天光一样,他在长时间的中,发现了苍穹里的一颗新星,喜悦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探索、摸索)
3.下列成语没用比喻意义的一项( )
a.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b.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注: 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c.对社会观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的批判独抒新见,入木三分
d.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注: 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的优势:从容不迫[注: 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游刃有余
4.填空
⑴卡尔·马克思, 的创始人,伟大的 革命导师;1818年5月5日,生于 国;1847年,与恩格斯共同草拟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即 ;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称 );1867年9月14日,经过马克思反复修改定稿的 第一卷在德国出版;1883年3月14日逝世
⑵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是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 ”恩格斯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未完成的 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⑶达尔文(18091882),英国 学家, 的奠基人
[阅读鉴赏]
(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5.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a.给马克思以准确而崇高评价的词语是
b.突出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特点的词语是
c.刻画马克思逝世时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工作的语句是
6.对马克思的逝世,不说“死”,而是说“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这种委婉的说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从下面的词语中选出三个:
①沉痛 ②悲痛 ③悲愤 ④敬仰 ⑤崇敬 ⑥尊敬 ⑦遗憾 ⑧思念 ⑨怀念
7.对“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马克思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在理论上还有许多工作未做
b.如同马克思毕生献身于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的革命家是很少见的
c.说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将成为不可补偿的损失
d.说明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成毕生的使命;决心为此而奋斗的精神崇高而伟大
8.联系全文内容填空:
⑴讲演一开始,恩格斯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尊称,给马克思以而的评价,内容丰富而深刻因为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了人类的先进思想,创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同时因为下文要着重论述马克思在方面的伟大贡献“停止思想了”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特点“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不仅写出了马克思逝世时的安详,更突出了马克思逝世前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工作的忘我精神,生命不息,说马克思“睡
[1] [2] [3] 下一页
着了”表达了作者、革命人民不愿也不相信这个伟人会逝世破折号后的话,进一步表明马克思虽死,永远活在革命者的心中这样写充分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和的感情
⑵本文第二自然段中两个“对于”是从和两个方面说明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是的以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衬托马克思生前的伟大贡献,高度地概括了下文所要论述的马克思在和中的丰功伟绩[注: 丰:大。伟大的功绩。]两个“对于”是全文的总纲,提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全文意在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表达深切的悼念之情,而这主要是通过他作为和两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后者表现在参加,而这两个重点又紧扣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论鲁迅①
毛泽东
我们今天纪念
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他近年来站在无产阶级与民族解放的立场,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鲁迅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他的斗争精神刚才已经提到,他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他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有些不彻底的革命者起初是参加斗争的,后来就“开小差”了比如德国的考茨基、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就是明显的例子在中国这等人也不少正如
鲁迅的第三个特点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往往是站在战士的血痕中,坚韧地反抗着、呼啸着前进鲁迅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丝毫不妥协,他具备坚决的心他在一篇文章②里,主张打落水狗[注: 比喻继续打击已经失败的坏人。]他说,若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溅你一身的污泥所以他主张打到底他一点没有假慈悲的伪君子的色彩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这条疯狗,还没有被我们打下水,我们要一直打到它不能翻身,退出中国国境为止我们要学习鲁迅的这种精神,把它运用到全中国去
综合上述这几个特点,形成了一种伟大的“鲁迅精神”鲁迅的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所以,他在文艺上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在革命队伍中是一个很优秀的很老练的先锋分子我们纪念鲁迅,就要学习鲁迅的精神,把它带到全国各地的抗战队伍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注释:
①这是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②指鲁迅1925年12月29日写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发表在1926年1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1期
9.分析“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首先要认识鲁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在原文的作用
10.作者为什么说鲁迅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11.作者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12.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述了鲁迅的贡献,请结合原文,对“鲁迅精神”加以概括
&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bsp;
[拓展创新]
13.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浏阳文家市对被打散后重新集结起的起义队伍讲话时曾说:“我们工农武装的力量还很小,就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现在力量还很大,就好比一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咬紧牙,挺过这一关,我相信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试分析这个比喻的妙处(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注意感情的褒贬色彩;比喻要新颖)
14.有个牧师到非洲去布道有一次,土著居民送给他椰子并要求他传道牧师宣讲《圣经》,人们都聚精会神[注: 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地听着,当他念到“你们的罪恶虽然都是红色,但也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白”这句话时,土著人有些不解牧师马上意识到这个比喻对于土著人不够恰当,于是灵机一动[注: 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那个比喻改成了另一种说法,土著人听了就都很明白了
⑴请分析《圣经》中的那个比喻为什么不适合非洲土著人
⑵你觉得牧师是怎样修改这个比喻句的?
参考答案:
1. d(d项的“卓”应读为“zhuó”)2.坚强、顽强、摸索、探索3.b4.⑴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德,《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资本论》⑵第二提琴手,《资本论》⑶生物,进化论5.a.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b.停止思想了;c.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6.①⑤⑦7.c8..⑴准确,崇高,创始,批判地继承,理论科学,思想家,战斗不止,犹生,无比崇敬,深切悼念⑵革命实践,革命理论,不可估量,理论,实践,伟大贡献,思想家,革命家,无产阶级理论,伟大的革命实践9.这句话点明纪念鲁迅先生的首要方面,开宗明义[注: 开宗:阐发宗旨;明义:说明意思。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照应文题,引出下文10.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11.这是对鲁迅先生作为思想家的极高评价,一方面肯定了鲁迅眼光敏锐,拥有善于戳穿一切反动派的本质的能力,另一方面肯定了鲁迅对于中国革命的广泛而积极的影响12.思想深刻,认识透彻,立场坚定,顽强斗争,勇于牺牲13.“小石头”“大水缸”都是比较俗气的用语,但却是工农战士非常熟悉的,用“小石头”比喻“社会发展的肯定性力量”,用“大水缸”比喻“社会发展的否定性力量”,既形象生动又贴切易懂,便于战士们理解14.⑴非洲土著人常年生活在热带,很难见到雪,一般不知道雪是什么颜色,这个比喻对于他们就不算简单易懂,也不够贴切了⑵要点:不改变句意,能够为土著人理解,用比喻形式。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