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台州市路桥中学
教师:郑红芳
年级:高一
学科:语文
教时:1课时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课型:研习·活动课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积累实词、虚词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梳理文义,分析外交辞令,正确诵读对话,欣赏本文高超的语言艺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安危,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体设想:
本课拟以《左传》选文为底本,以诵读感悟为途径,以说辞鉴赏为关键,欣赏古代优秀文化作品,汲取民族智慧,丰富传统文化底蕴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故事激发,导入新课
引出文题
交流,倾听,入境
名著激趣,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
二
研习文本,整体感知
问题引导:
①:本文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退”怎么理解?有什么用法特点?
②如果要在“退”前加上一个字修饰,应是什么字?
③“退秦师”之举处在郑国怎样的背景下?
④你能用四字短语或诗词来想象概括假若
要发生的战争吗?预计结局如何?
⑤到底是怎样的一番话使烛之武能不费一兵
一卒就“退”了秦师,救了国家? 此番话费了多少口舌?
对应问题,研习探究
①文题揣摩
②交流概括
③寻找发现
④想象表述
⑤意义感悟
初步感知,切入重心,在训练概括能力同时激发学生欣赏外交辞令欲望
三因声求气,正确诵读.
活动操作:
要求学生对课文第三段从字音、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效果几个层面进行诵读
[1] [2] [3] 下一页
揣摩、释义
分读、齐读
通过引导学生研习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恰当处理人物说话的语气,处理好语言的轻重、缓急、高低、快慢培养正确诵读能力.
四、
赏鉴辞令,感悟妙处
引导赏鉴:
按句赏析, 让学生讨论此段说辞的精妙之处
适时引导点拨,不断鼓励各抒己见
讨论、交流、
归纳、解决
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检测学生鉴赏表达能力
五、理清脉络,
分析形象
思路点拨:①为什么烛之武选择退秦师而不是
退晋师?秦师退后晋军如何反应?
②烛之武在国家危急关头,是否毛遂自荐[注: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主动担当重任?如何理解烛之武的表现?
诵读比较:引导学生分别朗读佚之狐荐烛之武
与郑伯说烛之武的相关描写
探究、朗读,
理解、表达
弄清事件前因后果[注: 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完成三大对话的理解诵读,完成课文内容学习通过诵读比较体会人物不同语气;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体会烛之武人物形象
六、拓展阅读,理解鉴赏
出示《左传》中“弦高犒师”片断,引导学生
鉴赏并比较
提问:这段话中暗含了几个信息点?
与烛之武的说辞有何不同?
诵读、比较
讨论、交流
“弦高犒师”同出《左传》,且是本文事件的后续,人物生动,辞令巧妙,可使学生汲取智慧,体会语言艺术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七、文言归类,
知识巩固
指导各小组按通假字、重点实词、古今异义等项分类整理文言重点;引导学生反馈《左传》的重点文学常识,教师作本课结语
.
交流发言,
师生共读
了解《左传》相关知识,使学生养成文言积累的良好习惯,更加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作品
附:《崤之战》中“弦高犒师”片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基本字义
1.
同“泛”
详细字义
〈动〉
1.
大水漫流;淹没 [flood]
河水决濮阳,氾郡十六——《汉书·武帝纪》
2.
漂浮后作“泛” [float]
是故氾舟于河——《国语》
〈形〉
1.
地势低下的 [low]
有氾下渐泽之壤——《管子·山国轨》
2.
以范围广为特征的 [general]
且倘佯而氾观——《楚辞·刘向·九叹》
3.
另见 fán
氾 fán
详细字义
〈名〉
1.
古地名春秋郑邑 [fan town]
2.
南氾在今河南省襄城县南
3.
东氾在今河南省中牟县
4.
古氾水的省称 [fan river]一条故道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南久湮另一条故道在今山东省曹县北,从古济水分出,东北流至定陶县北注入古荷泽久湮
晋军 函陵, 秦军 氾南——《左传》
5.
古国名 [fan state]
氾,国名——《广韵》
氾 fàn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