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读本
《雅舍》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 文章导入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精神的归宿可是,每个人对“家”的理解又各不相同;所以,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描写的家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点评:开门见山[注: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地导入,让学生直接进入“雅舍”情境;对刚学过的“月是故乡明”专题可起到温故知新[注: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的作用]
二 教学过程
师:首先请一位同学来展示收集的有关梁实秋的资料
(几位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介绍)
师:很好!感谢以上同学的精彩发言!从你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们的精心准备,我建议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认真精神表示感谢!
(掌声响起),为了更真切地走近
[点评:新课程“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预习课文并与同学作交流正是新课程这一精神的很好体现它克服了教师作作者介绍难以避免的枯燥乏味,也避免了ppt投影屏幕介绍一晃而过,学生并无实质收获的尴尬]
师:作者描写的对象是“舍”,那作者笔下的“舍”有何特点呢?请大家浏览全文,重点关注2—5自然段,勾画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勾画、概括
师生讨论,要求学生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然后确定描写的语句,让学生边体味作者的感情边尝试朗读(略)
进一步就文中的语句概括出“舍”的特点:偏、破、漏、简(结合ppt投影展示)
半山腰 荒凉——偏
不固 不严——破
不绝 下注——漏
一几一椅一榻 ——简
[点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对于文章的分析,首先要立足于文本,只有在对作者思想有了明确的了解后,才能谈得上鉴赏,品味教者引导学生一步步由筛选文章重点语句到提炼、概括关键词,环环相扣,朴实、踏实]
师:这样一间又偏又破、又漏又简的房舍,真可谓是一间——“陋舍”(生答)可是
学生七嘴八舌[注: 形容人多口杂。],发表看法大体有2种观点
生:不同意,房屋环境如此糟糕,我没感觉到是“雅”
生:同意,屋子虽破,但作者却在屋内怡然自得[注: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别有一番情调
[点评:教师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内出现的不同的声音充分显示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师:不管我们认为是雅还是陋,可作者就认为它是“雅”的,道理何在呢?请同学们首先看第2段,面对这样一间偏僻的小屋,
生:“则月明之夕,……路远乃见情谊”
生:“每日由书房……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师:环境是艰苦的,但作者的态度怎样?请用本段中一个词语回答
生:“久而安之”(板书)
师:往下看,小屋不仅破败,而且“人声、鼠声、蚊声”,声声人耳,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冬天一到,……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可见作者很乐观
生:“破我岑寂”作者对各种声音没有感到烦恼,而是认为打破了我的寂寞,充满生活情趣
师:如果再从文中找一个词那就是?
生:“仍安之”(板书)
师:晴天尚且不固不严,下雨天情况就更是狼狈不堪[注: 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了,但作者又有怎样的感觉?
生:“地势较高,得月较先[注: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作者发现这间陋室的好处了
生:“细雨蒙蒙之际,……一片弥漫”把这番景象形容成书法,
生:但他也说若大雨滂沱时,又“惶惊不安”了
师:同学们提得很好,此处作者感到“不安”怎么理解?
生:但最后作者也说“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注: 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师:那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吗?能否也用一个含“安”的成语来表述
生:随遇而安[注: 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板书)
师:小屋的陈设十分简单,但对于作者来说,却是喜欢“翻新布置”,心境怎样?
生: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表明作者对物质需求不存奢望,也不随意从俗
生:而“翻新布置”是缘于作者的喜欢——正合我意
师:是的,刚才同学介绍背景时说过,
生齐答:安居乐业[注: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板书)
师:好的,我们回头再看第l段作者现在已经住了两个多月,哪一句话能看出他对这个房屋的好感?
生:“我不论住在哪里……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生:“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有个性就可爱”
师:能否再用一个有关“安”的成语把作者的心情概括出来?
生:安土重迁[注: 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点评:作者的情感看上去是一种缥缈的东西,但作者毕竟也是通过文字反映出来的,教者能再次立足文本,透过对文中字句的筛选、概括、提炼,得出结论可贵的是教者用慧眼发现了作者暗蘸在文章中的一个情感词“安”字,并借此巧设成语概括作者情感,这既突出表现作者的心境,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掌握]
师:好的,这几个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反映作者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生:乐观,不怨天尤人[注: 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师:是啊,这是一种博大的胸襟,一种情怀雅即雅量,破的屋子,雅的胸襟,正如作者所言,有个性就可爱,不是人见人爱,唯有
[点评:在分析、概括的基础上,自然地总结出文章的主旨,即作者的心境,可谓水到渠成[注: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顺理成章[注: 顺:依顺;理:条理;章:章法。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师:
生齐读第6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
[点评:最后3段是本文情感升华之处,也是很值得玩味、咀嚼的地方,教者自然地借文中作者的原话,在引出问题
[1] [2] 下一页
的同时也在教会学生怎样朗读]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师:通过这几句话,
[点评:第6段是作者对于人生理解的一段文字体现的是一种人生境界,相对来说,学生的理解大体还是停留于字面毕竟他们的人生阅历还很缺乏,这也许是他们要用一生去体会的理解虽意犹未尽,但课堂上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这比给学生答案更为重要]
请几位学生反复诵读第6段,体会作者的情感(略)
师:如此看来,
师:这是一篇散文,透过我们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谈谈你们对散文这种文学样式的理解吗?
生: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作者在看似随意的几件事的描写中,传达出他的一种人生态度,很经典
生:这是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长乐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描绘体现出来的
生:文章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语言很幽默,很风趣那么艰苦的环境在作者笔下,表现得那么轻松
师:请举例说明
生:例如“每日由书房……亦不觉有大不便处”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一间小屋,却像是一个小山坡,在家中还要像爬山一样,可见作者的描绘多么有趣
生:例如“入夜则鼠子瞰灯,……试问还有什么法子?”这段把老鼠横行,而作者“仍安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有趣
师:散文形式实际上是由我们生命中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决定的,一篇散文失去精神,不过就是一堆文字瓦砾,或者一个收拾干净的空房间而已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注: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然
[点评:对散文的阅读分析,教者往往重在抓住内容,其实散文的形式也很值得玩味本课教者能在分析文章的形式上进而总结出散文的内涵,实为本课一个亮点]
全班同学充满感情地自由诵读课文有关段落
师:下课!
[课后反思:笔者认为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完全颠覆,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对于散文教学而言,要想与文本“对话”必须先对文本认真解读同时,我们的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包括对文中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并提炼概括的能力,我想只有先正确的理解文本,才能与之交流,与之共鸣]
[点评: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