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丝绸之路》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导读:
汉代的张骞曾开辟了一条横贯亚欧的交通大道,这条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呢?在你阅读课文《丝绸之路》获得答案的同时,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字·词:
默读课文,边读边用“□”圈出文中的生字生词。
一、我会读:下面的词语你都会读了吗?有困难可以再看看课文或查一下字典。相信你一定能准确地给加点的字注上拼音。
矗立 戎装 作揖 匕首 凿井 博望侯
二、我积累,我快乐。请你把文中四字词积累下来,并选择其中四个各写一句话吧。
1、
2、
3、
4、
◆句、段、篇
一、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篇课文先写 ,再写 ,然后写 ,最后写 。
二、赏析优美片段:你最欣赏课文中哪一部分的描写?认真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理由或读后的感受批注在旁边。(别错过明天展示的机会哟。
三、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如果能把自己的内心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你就非常的了不起,快试一试吧。
四、把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教学反思
这节课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 [2] 下一页
,弱化教师的讲解,重点落实在学,过程体现于学。但这节课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学进程缓慢,教学预设内容没有完成。
本课学习有几个重点环节记录如下。
1、初读课文后检查学生的字词理解情况。“美轮美奂[注: 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什么意思。指房屋高大华丽。课文中是指房屋吗?不是。那文中指什么?学生面面相觑[注: 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这个问题似乎出乎学生的预料)请大家看看课文中的句子。连说三遍,才有人开始读书。(不知道要通过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在经过了耐心的等待之后,优秀的四五个学生举手。我请他们放下,因为我相信他们已经会了。但是但多数学生还没有弄懂。再等待,我心中有一个信念,这个问题本是个简单的问题,只要读句子就能知道,可是大多数学生却在这里成为理解的瓶颈,这正暴露了学生语文能力的严重缺陷。所以即使耽误再多的时间,我也要让学生经过自主的思考和体会去学会。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启发和等待。美轮美奂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美。那在这里是指什么美呢?是指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是指长处。我摇头。再等待。我对学生的阅读期待一定要有一个结果。终于有人说是指艺术。什么艺术呢?又有些傻眼。稍作停顿后,终于说出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然后我让学生把这个词语的意思记在书上:指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丰富多彩,精美绝伦。这应该由学生总结的,但是我知道这还是要浪费很多时间。我有耐心,但我没有时间了。
2、总结内容环节。
一个学生总结了文中写的故事,我提示除了这个故事还写了什么内容?学生把“将中国的养蚕、缫丝……也传进了我国。”一句念了出来。我问是谁?学生答张骞。很显然读书的感悟文字能力差的弱点再次显现。这句话的开头就写到:“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注: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但是学生遇到问题不去读句,而是凭想当然[注: 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顺口胡诌,这个坏习惯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是与我们教师总是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有关系的,是和总是叫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回答,在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思考出答案的时候正确答案已经出来了,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思维能力的训练。久而久之[注: 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学生养成了不会思考和不愿主动思考的习惯。我接着问,这句话写出了什么。交易。这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不能回答。我进一步问,这写出了丝绸之路的什么?作用。这一个问题是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但显然学生的表现并不理想。
3、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是谁开辟了丝绸之路?张骞。出示教学录像,录像简单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作用。
紧跟着就应该让学生讲一讲昨天让大家回去了解的张骞出示西域的故事了,可是下课铃响了。
这节课中我充分给予学生阅读期待和阅读的时间,注意在愤悱之时给予点拨。为了让学生真正养成主动学习和读书的习惯,我没有按照预设的内容,去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训练。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