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议论事实论据学案
王毅
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事实论据。
2、学会围绕论点或分论点对事实论据进行论述。
3、学会对事实论据发表不同形式的议论。
学习重点:学会围绕论点或分论点对事实论据进行论述。
学习难点:学会对事实论据发表不同形式的议论。
课时:2课时
一、 预习导学:
1、为了论证某一论点,作者引用一些 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些名人事例我们把之称为事实论据。
2、叙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我们可以把这种表达方式称为: ;描叙一个人物的性格或特点,可以称为: ;说明一件物品或介绍一种事物的表达方式称为: ;对某一现象或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称为: ;
3、请同学们围绕“闻鸡起舞[注: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历史事实发表自己的议论。
二、 高考优秀习作欣赏:划出事实论据和对事实论据议论的句子。
彼岸,灯火阑珊
08湖南考生
彼岸,秦桑低绿枝,燕草碧如丝。或可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看那水面清圆,——风荷举,闭上眼睛,便可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美啊,是距离成就了你。(点题)
美国阿拉斯加州有一个叫杰普的小镇,旅游业十分繁荣,该镇只有一个景点,就是一个湖心小岛。它的参观方式十分奇特:“游人只准站在岸边眺望,而不可以登岛旅游。”远远望去,小岛笼罩在一片紫霞中,风吹过,舞蹈起千万藤萝,美极了,让不少游客流连忘返[注: 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其实,那只是一座荒芜的小岛,上面长满了野生植物。美国人用距离造就了它的美丽。(故事继续点题)
其实美国人如此,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知晓此理呢?(过渡)
“中庭月色正清朗,无数扬花过影”那张先亦知晓落花须有月色的距离方显隐约之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着黄昏才可欣赏到朦胧之美。
“合掌白莲花未开,隔岸杨柳月如霜”便是那含蓄之美亦须隔着婵娟才越婉约。 (排比让语言如此优美)
彼岸,永远灯火阑珊。
可如果我们试图登上彼岸呢?
两只相爱的刺猬,想要走得更近去欣赏对方,结果却被彼此身上的刺扎得伤痕累累。当距离消减的时候,美也随之消减了。(反面论证)
耶稣得道以后,回乡布道。许多人都从四面八方[注: 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赶来,成为他忠实的信徒。人们都把他当作高高在上[注: 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神之子。可后人有人认出他是木匠的儿子后,众门徒一哄而散[注: 哄:吵闹。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因为失去了距离屏障,人们对美的敬畏也就荡然无存[注: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了。(继续反面论证)
现今有不少人在考据蒙娜丽莎的原型。可我想问,如果人们知道了原型,那蒙娜丽莎的微笑还那么迷人吗?如果人们知道了断臂之因,维纳斯还那么流行吗?如果人们知道了一切,楼兰古国还那么美妙吗?(系列反问引起思考,加深主题)
美啊,是距离造就了你。彼岸,灯火阑珊。(归纳)
谭能楣点评:
作者能在高考有限的时间内能将一篇文章写得如此的完美和优秀:点题、论证、举例、文字流畅……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语文功底。这样的作文让阅卷教师几乎找不到扣分的理由,得满分也是必然的事。
三、 焦距事实论据:根据事例完成第2、3题
例1.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1] [2] [3] 下一页
2.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经验之谈:“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
世界音乐大师德彪西,一生顽强创作。在因病不能作曲时他曾说:“德彪西不能继续作曲,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他挣扎着作了第三奏鸣曲,抱病参加了最后一次演出。
由此可见,一切有出息、有作为的文艺家、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点——时间的紧迫感。时间和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能否使它发挥最大的价值,需要每个人作出回答,每个人都要有生命的紧迫感。
3、自信是成功者迈出的第一步。从前有一个潦倒的青年,他四处求职却屡屡碰壁。最后他只好到一个朋友的朋友那里寻求帮助。那个人问青年,你会打字吗?青年低下头。你有什么特长吗?青年羞赧地摇了摇头。最后那人让青年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青年匆忙地写下自己的地址,转身正要离开却被一把拽住了。那人笑着说,年轻人,你有个优点,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吗。青年一愣,字写得漂亮也是优点?希望的火光在年轻人的眼中闪动,那双隐形的翅膀正在慢慢张开。坚信自己必将有所作为,青年开始努力工作,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他就是大仲马。如果不是自信,文艺界将会失去一位伟大的作家,失去一个敏感而真实的灵魂。正是凭借着自信这双隐形的翅膀,大仲马攀上了艺术的巅峰,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1)本文段的分论点是:
(2)围绕论点举了 的事例,作者是抓住 词来发表自己的议论的。
(3)你觉得作者议论的句子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四、 阅读语段找出事例与议论连接的词语:
1、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主创新,坚持“技术创新课题来自于市场难题”和“设计创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研发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使集团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成功,营业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8%,持续保持在家电与其它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假如海尔集团因循守旧[注: 因循:沿袭;守旧:死守老的一套。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不进行技术创新,不更新研发理论,也许海尔早就被市场所淘汰,“海尔”这个品牌也不会闻名中外。正是由于海尔集团的不断创新,打响了“海尔”这个品牌。所以,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2、除了详细地研究,细心地观察捕捉机遇外,还要有勇气和决心参加实践去抓住机遇。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他从小就对航海有浓厚的兴趣,20多岁时已成为一个很有经验的水手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读到了一本《东方见闻录》,从此,他一直想到东方寻找财富,后来,他带着87名水手,乘着三艘帆船,向西远航了。人们都觉得非常新奇,有些人怀疑,他们能到东方吗?哥伦布真是异想天开[注: 异:奇异;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他们顶着狂风巨浪,历尽艰难险阻[注: 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在茫茫的大西洋海面上度过了70多个白天黑夜,终于在一块陆地上着落了。哥伦布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完成了横渡大西洋的航行。他的功绩是多么伟大。因此,一个人如果缺乏敢冒风险的勇气,就不会有成功的良机。在哥伦布之前,任何人都有发现新大陆的可能,然而他们之所以终究没有发现新大陆,就在于没有去实践。哥伦布这样做了,他成功了。事实证明机遇不是那么容易被抓住,并不是所有人见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就都能想到万有引力。
3、 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童年时就爱好探问事情的究意,一次他跟母亲去医院探望一位病人,他见到医生就问一连串的问题,医生看他聪明伶俐[注: 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伶俐:灵活、乖巧。形容小孩头脑机灵,活泼且乖巧。],便回答了他提出的问题,最后说道:“孩子,人们还没有详细研究过的病症多得很呢?”这句话给费莱明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了要当医学家,专门对付那些没有研究过的病症。费莱明长大后,果然攻读医学,大学毕业后,他进圣玛丽医院从事疫苗的治疗研究。“还没有详细研究过的病症”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想着。特别是其中的传染病症,期望能找到一种杀灭病原菌的方法。他在实验观察中偶然发现青霉素的分泌能杀葡萄球菌。从此人类的传染病症有药可救。费莱明发现青霉素,似乎是非常偶然的,但都是他细心观察的必然结果。
4、班超投笔从戎[注: 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注: 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注: 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注: 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注: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五、 练笔大评比:围绕论点对事例发表自己的议论。
1、 论点:成功在于创新。//敢于挑战才有所成就
2、 事例:五易画风的白石老人
a、齐白石,本是个木匠,靠着自学,成为画家,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永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名画家的长处,改变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地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的风格再度变化。据说,齐白石的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仍然马不停蹄[注: 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为成熟,形成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b、25岁的爱因斯坦敢于冲破权威圣圈,大胆突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赞赏普朗克假设并向纵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又锐意破坏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注: 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成了一个更伟大的权威。
c、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和儿子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他神情沮丧,很遗憾地对儿子说:“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同样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他沮丧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他终于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人类本应因权威而受益,却不料竟因权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
六、 作文训练:
有人说,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奋斗不息的信念;有人说,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坚强的意志;有人说,梦想的实现离不开脚踏实地[注: 比喻做事踏实,认真。]地苦干。请以“成就梦想”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完成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事例:
1.陈胜:年轻的时候就不满足于做一个佣耕者,有远大抱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注: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哉?”,后领导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2.文天祥:组织力量抗元,失败被俘,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拒不投降,最终英勇就义。
3. 朱自清:宁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
4.孔子:“每事问”,看见每样事物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终成圣人。
5.布鲁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勇敢的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面对火刑,毫不退缩,为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
6.孔圉(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注: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是以谓之“文”也。
7.戴震:善疑多问,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终成清代的大学问家
8.牛顿:见到苹果落地,偏要问个究竟,最终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9.司马迁:经受宫刑和牢狱之灾的磨难,却没有自暴自弃[注: 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写出了名垂千古[注: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的历史巨著《史记》。
10.欧阳修“三上”(枕上、马上、厕上)苦读,争分夺秒[注: 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充分利用时间。],珍惜光阴。
11.莎莉文老师:悉心教导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用爱心使她成才
12.苏步青不放过一个错标点——严谨治学,一丝不苟[注: 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13.李白铁杵磨针——坚持不懈[注: 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勤奋不已,学习自成。
14.李政道兴趣广泛——学有所长,广泛涉猎,辨证统一。
15.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因为作战负伤,双眼失明,但却靠顽强的毅力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6. 英国科学家霍金幼时身患半身不遂[注: 遂:通“随”,顺从。原为医学病症名,指半边身体不能随意转动。有时比喻诗文部分好,部分不好,不够匀称。],听力视力均有下降,但通过自学获得了物理学学位,并通过向别人口授完成了科普名著 《时间简史》;
17.欧阳修“三上”(枕上、马上、厕上)苦读,争分夺秒,珍惜光阴。
18.物理学家居里夫妇在废弃的停尸房里炼出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
19.数学家华罗庚为了回国参加建设,避开美军的搜查,秘密取道香港回到北京;
20.著名女作家张海迪五岁成了残疾人,后来自学小学到大学的课程,以及五国语言,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