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描写”作文观摩课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记叙文中的场面描写。(画线处板书)围绕场面描写,准备做三件事。一是共同讨论课前印发给同学们预习的材料;二是进行当堂场面描写的练笔;三是共同评改练笔的得与失。先看预习材料。
师:×××同学,请你对第一大题作出回答。
第一大题的内容是:对下列说法作出正误判断。
a、叙述是对人物的经历及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表述,或对人物、事件的概貌作介绍、说明和交代。叙述重在反映对象的“真”。
b、描写是指用形式化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和特征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摹与刻画,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鲜明的印象。与叙述相比,描写还要揭示对象的“美”。
c、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把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融为一体的是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按描写空间分,有人物活动场面和情景气氛场面;按描写对象分,有全景式场面和特写式场面。
d、场面描写指对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开展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生1:a、b项对,c、d项错。
师:请依次对错项说明理由。
生1:(低头只是看题目,想说而说不出)
师:×××同学,你给帮个忙吧?
生2:c项中“按描写对象分”不是“全景式场面和特写式场面”。
师:应该是什么呢?
生2:应该是前面说的内容,人物活动场面等。
师:你发现此题错的秘密吗?
生2:(摇头)
师:同学们说呢?(有不少人开始议论)
师:请同学们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齐答这c项所犯的错误。
生众:张冠李戴[注: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师:好!请坐!×××(生1)你继续回答,d项为什么错?
生1:(沉默一会,答不出,同学们开始议论,此题不错的声音较大)
师:大家说,d项错还是不错?
生齐答:不错。
师:请坐。场面描写按空间分,有全景式和特写式两类,它们各有什么优势呢?请看预习题第三大题。×××,请你结合题干要求,对第三大题作出回答。
第三大题的内容是:请认真阅读下面提供的四段关于“挤车”的扬面描写,并作比较,指出优劣,用三言两语[注: 几句话。形容话很少。]作出评价。
a、“笛……”喇叭一声长吼,顿时有如注入了一长兴奋剂,侯车室里的乘客一跃而起,迅速地站到了最前排,几十双眼睛死盯住缓缓而来的六路车,心中默默祈祷:“车门停在我面前吧!”祈祷归祈祷,身体却不由自主[注: 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地随人流一起摇动。
b、“吱”地一声,车门打开了,早已等候多时的人们迫不及待[注: 近: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地向车门涌去。刹那间,空或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手:青筋暴露的——老人的手;纤细嫩滑的——少女的手;宽厚有力的——壮汉的手……这些手无不方向一致地伸向车门,企图抓着它。地上,解放鞋踩在白球鞋上,黑皮鞋垫在高跟鞋下,你踩我,我踏你,一片叫喊,挤成一团。
c、“独眼龙”也许是久经“沙场”,一马当先[注: 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就在车门打开的瞬间,只见他右手一把抓住门上的扶手,身子向上一跃,人已经站在车门踏板上,左手猛力将车上欲下不得的人群拔开,右脚向后一蹬,迅速向上提起左脚,在身后人群的推拥下,他终于如愿以偿[注: 偿:实现、满足。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地钻进了车。
d、车来了,还没停稳,几个青年人凭着力大气粗占据了有利位置,直往车内挤。几个手脚敏捷的小伙子像猴一样左跳右跃,“嗖”的一声蹿上去,霸住了车门。一大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她只叫“我的妈呀!”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求的战斗呀!
生3:a、b项是全景式场面描写,c项是特写式场面描写,d项是两项结合式场面描写。
师:很好!请作出优劣比较。
生3:b项最好。
师:为什么?
生3:能扣住一个“挤”字来写。
师生:很切题,是吧?(生3点头)的确是“挤”味很浓,语言也很整齐。但你不觉得有什么可惜之处吗?
生3:有。只有全景式描写,缺少特写式描写。应该是d项最好。
师:理由呢?
生3:“挤”的味道很浓,全景式描写和特写式描写结合得好。(同学们都在点头,表示同意)
师:说得好。d项最后还有一句既议论又抒情的句子,幽默风趣,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a、c项又怎样呢?
生3:a项缺少特写式描写;c项缺少全景式描写。
师:a项,只写挤车前的情景,刚透出一点点“挤”的味来,也就戛然而止[注: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了,真可惜!c项,“独眼龙”唱“独角戏”,表现的确不同一般,可惜缺少面上的渲染。从这一道题来看,你认为,一个好的场面描写,最好应该做到什么?
生3:在气氛,点和面结合。
师:好!请坐!正如茅盾先生所说,一个好的场面描写,既要有全景鸟瞰,也要有局部特写,以面托点,以点衬面,面上不透的在点里淋漓尽致[注: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的加以表现。这样才能做到场面描写的重心突出,层次分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红楼梦》中描写“笑”的一个场面,同样能做到点和面的有机结构。众主人的笑是“点”,仆人的笑态则是面。请同学们看第二大题,说说你在欣赏这两个场面描写的片断时,悟出了关于场面描写的哪些方法或技巧?
第二大题的内容是:欣赏下面的场面,你能从中悟出关于写好场面的方法或技巧吗?
第一个场面:
贾母这边说“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姥姥。(选自《红楼梦》曹雪芹)
第二个场面:
清早,高二(10)教室。“大老肥”笑嘻嘻地对“猴精”说,“昨晚中央台的公益广告你看了吗?”“看了,不就讽刺那些孝子不孝的社会现象吗?”猴精头也没抬,就随口答上来了。“不,我妈说,棒极了!这个礼拜天,我们一家也到姥姥家吃‘大户’。”大老肥一语刚出,教室里顿时炸开了,好似烧红的爆米机揭了盖,如同热油锅里撒了盐。以大老肥为中心,一下子围了好多人。“小钢炮”直轰过来,“你即真缺德!”“缺什么德,这叫时髦,现在有哪个老人不孝敬子女,关心子孙?”“真有你的,‘孝子’成了动宾结构了;这叫‘孝子’新解。”猴精用手指着大老肥鼻子,一边说一边忍不住笑着。大老肥转怒为喜,奋力睁开的小眼又变成了一条缝。“这是个知识产权问题,梁实秋先生早就解释过了。”“小博士”在一旁提醒着猴精。“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直保持沉默的“眼镜”突然冒出了一句。“还是眼镜看得准,现在的老人最怕寂寞。你看,广告上,儿女不来时,老人连菜都没有精神烧了。”大老肥似乎找到了知己。“小的下岗了,没钱了,不吃老的,吃什么呢?”不知是谁在后排小声的嘀咕了一句。猴精循声扫视不着,叹口气说:“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博士又补上了一句:“真难为了广告人!”(习作者:刘铁)
师:×××,你说说看,有一点说一点。
生4:场面描写必须写出气氛特点。贾母宴席上的场面突出了一个“笑”字。围绕公益广告展开的场面突出了一个“争”字。
师:说得好。生活中某个场面必然会伴随着某种气氛,要下力气渲染,营造特定的氛围。这第一个场面,充满了喜剧气氛,读之令人忍俊不禁[注: 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还悟出了什么?
生4:场面描写运用比喻和动词。
师:你的意思是,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对吗?(生点头示意)那么,你分别说说看,两个场面描写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哪些?
生4:第一场面中有“掌”、“喷”、“伏”、“滚”、“搂”等动词,活现了各种笑态;有“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的描绘,让中心人物得到充分表现。第二个场面中有“大老肥一语刚出,教室里顿时炸开了,好似烧红的爆米机揭了盖,如同热油锅里撒了盐”的全景场面描写的渲染;有“大老肥转怒为喜,奋力睁开的小眼又变成了一条缝”的人物情态特写。
师:说得挺不错。场面描写借助语言艺术,通过精选动词、形容词,灵活使用修辞手法,使得场面更加逼真感人。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由于场面描写,重在描写“一朝风月”中的人物活动,因此,凡可以用来写人的各种描写方法,也都可以用来描写场面。从人物描写方法有所侧重的角度看,第一个场面重在神态描写,第二个场面重在语言描写。你还悟出了什么?(生4摇头示意)请坐!谁来补充?好,你来说。
生5:还要注意人物的特征。
师:请说明确一点。
生5:场面描写要注意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第一个场面写的是“笑”,而每一个人的笑,并不一样,但都能符合每一个的身份、性格、气质。第二个场面,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绰号也都符合各自的性格。
师:很好!就说第一个场面吧,你看在“笑”中各自“笑”出了什么样的性格?
生5:(沉默一会,没能准确说出)
师:你暂且坐下,想起来再补充。的确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好的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场面,必须注意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一个“喷”笑的湘云,直率豪爽;第二个“伏”笑的黛玉,柔弱多情;那笑“滚”起来的宝玉,恃宠撒娇;那笑得直叫“揉揉肠子”的惜春,可谓天真幼稚。各色人等[注: 色:种类;人等:人们。社会上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们。],无不神情毕现,栩栩如生[注: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从这两个精彩的场面描写片断中,你们还悟出了什么?大胆地说,声音大些说,让后排听课的老师也能听到。谁来补充?
师:××,你再说说看。
生6:要能有主题,有讽刺意义。
师:你能说得具体一点吗?(生面有难色)其他同学能补充吗?(有少数同学心中似乎有数,但没有发言的想法)能发现这一点很不容易。老师在课前也没注意到这一点,经这位同学一提醒,我想到了曹雪芹《红楼梦》开篇的四句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个选自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的宴席场面,其聚焦人物刘姥姥,不正是喜剧中的悲剧人物吗?一方面她凭借着扭曲和丑化自身的方法来讨得主子们的欢欣,实在令人生厌;另一方面她能与贾府中的金枝玉叶[注: 原形容花木枝叶美好。后多指皇族子孙。现也比喻出身高贵或娇嫩柔弱的人。]同餐共饮,敢与贾母说笑打趣,并不是她刘姥姥有什么能耐,正是恰好填补了主子们的精神空虚,是主子们的取笑工具,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这是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第一次来时,被王熙凤简单打发了,而这第二次来,正赶上贾母要找个上年级的人说说话,要不然,同样会被打发开去的。从这一点来看,又让人同情。因此,“这笑”是含泪的笑,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这“笑”中反映的正是阶级对立,是等级制度。即使同为贾府中人,主人们是放荡不羁[注: 羁:约束。放纵任性,不加检点,不受约束。]的笑,而仆人们只能是有节制的笑,因此这“笑”又是讽刺的笑,反映了深刻的思想主题。同样,第二个场面描写,表面看是围绕着一则“孩子们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公益广告所产生的一场争论,实质上,反映的正是一代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审美观;表面上提及到的是广告创作的主客观统一问题,其笔端却扫到了社会热点问题,可谓瞬间场面,深化主题。
师:好,老师说得太多了,仅供同学们参考。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归纳一下,一个好的场面描写必须做到哪几点?你们说,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生众依次说出如下几条,老师依次进行板书,内容如下)
1、要营造氛围;
2、要点面结合;
3、要语言形象;
4、要渗透感情;
5、要表达主题;
6、要凸现性格。
师:很好!这六条是场面描写的较高要求,同学们在写场面时,能达到其中三条即可,不必六条全具备。
师:下面我们进行课堂场面描写训练。
请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对象写一个场面,请写在老师统一发给你们的白纸上,写中间一点,便于在实物投影仪上投影评改。
(师发纸,生开始练笔,师在黑板上写下作文题目及要求)
选择你自己熟悉的生活,写一个场面。
要求:①文字:200左右;②时间: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