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扬州市联考世间自有公道
扬州市2008-2009年高三第一次联考作文讲评
【文题回顾】
以“世间自有公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指导】
这是一个由主谓短语构成的纯命题作文。“世间”是主语,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它包括社会、自然二个方面,社会方面即“人间”的道理,自然方面即一切事物生存发展的规律。明乎此,我们在写作时就不能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谈成功与奋斗,那样势必导致自己行文时目光短浅,无法达到深刻的境地。“有”是谓语,表示存在,“自”是状语,表示“理所当然[注: 按道理应当这样。]”, 这一点暗示全文要充满积极乐观的精神,不能反弹琵琶,如果写成“世间没有公道”则是明显偏离题意,另外,写作时要有波折,在波折中看出公道,不能平铺直叙[注: 铺:铺陈;叙:叙述。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一帆风顺[注: 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没有曲折地得出公道的见解,也不是最佳的立意。“公道”是宾语。什么是“公道”?公道,即公正的道理。荀子说:“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注: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概括而言,公道就是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社会伦理范畴。道之本性为自然。公道的本质是要合乎自然规律,合乎社会规律,它是一个社会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考生若根据题目写联想到的《步步高》里的一句歌词“付出总有回报”,则是不太切题的,因为“付出总有回报”不是世间的大道理,不是“道”。若想回报,还得看付出的方式以及目的,否则小偷付出了“劳动”,他得到的“回报”也就是合理的了。
至于文体,可以写记叙文,记叙一件事,或通过某个历史人物的遭遇,说明“世间自有公道”的道理;也可以写议论文,论述对“世间自有公道”的看法;还可写成说理性的散文,甚至写成书信体的文章也行,只要围绕文题的中心去写,都可以,但要注意文体的特征。
【佳作展评】
(一)记叙类
世间自有公道
328班 张 悦
我又不敢回家了!!!
凄冷的秋风吹落了我心灵的秋叶!这本是个硕果累累的季节,而我却拖着沉重的旅行箱,犹豫地在车站徘徊着不敢回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兴趣。)
出来打工已半年了,本以为在这个月底老板会把我的薪水一分不少的发给我!哦,不!哪怕少一点也没有关系的!可是,老板竟然只给了我路费,而且还是很不情愿的呢!
唉!想到家里无依无靠[注: 形容孤苦无依。]的母亲,她正在盼望着我的归来,我的心便更痛楚了。
昨天打电话回家,我兴高采烈[注: 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地对母亲说我在外面过得很好,也挣到钱了。母亲听了之后,竟然在电话那头哭了……
我真的恨透了那个老板,他怕我们回去后再也不到他那儿打工了,便不发薪水,可是,我又能怎么办呢?我只是个普通的打工仔,谁会理睬我的不满呢?
我看看手表,已经十点多了。风更凉更萧瑟了。我想,母亲应该早已站在家门口,踮起脚尖在望着无尽的远方等我回家的吧!
想到这儿,我的泪水便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落在了水泥地上,并伴随着滴答的声响。
我紧贴着墙,坐在冰冷的地上。每当落寞时,我便喜欢背紧贴着墙,因为,那样可以给在外独自打工挣钱的我以安全感!
可就在这时,一个似曾相识[注: 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的妇女朝我这边走来。她很和蔼地问我怎么了,这是我出门在外打工第一次被一个素不相识[注: 素:平素,向来。向来不认识。]的陌生人关心。
不知是出于内心的感激,还是太渴望倾诉,我便把我的落魄遭遇告诉了她。
令我惊讶的是,她竟然是一个记者。她很有把握地说,她可以帮助我。我半信半疑[注: 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且又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地笑了,因为,这个世间哪有什么公道啊!(欲扬先抑,表面上看这世间没有公道,但记者的出现为下文情节的发展打下伏笔。)
因为没钱,我不能回家,所以,我便住在原来的那间简陋的宿舍里。而当我第二天上街买报纸时,我竟发现,报纸的头条竟然是“还打工仔一个公道,让世间充满公道”。我抓着报纸,欣喜若狂[注: 欣喜:快乐;若:好象;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而且,当我回到工地时,老板竟然把拖欠我的薪水都还给了我,他也受到了他该受的惩罚!
我想,我应该感谢那位记者吧,因为,她在我绝望时,让我感到了公道的真实存在!
当我带着打工挣来的钱回到家时,母亲哭了,但却笑着说:“我相信的,我相信这个世间有公道的!”这时,我也哭了,但我的心却笑了!
我的天空不再下雪了,而是下着阳光!因为世间自有公道!
【简评】
农民工讨薪难一度时间曾是热门话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公信力。这篇文章构思独特,作者记叙了一个打工仔的讨薪经历,反映了文章的主题。除了叙述完整外,文章还有二大亮点:一是通过环境描写(如文中划线处)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二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情,如“母亲听了之后,竟然在电话那头哭了……”显示了作者浓厚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不足者,文章部分情节考虑得不太严密,如“买报纸”“老板竟然把拖欠我的薪水都还给了我,他也受到了他该受的惩罚”等,由于上文缺乏必要的铺垫,显得失真,希再作修改完善。
(二)议论类
世间自有公道
303班 陈锡军
经常听到那些含冤忍愤的人忿忿地对着苍天吼:“这世道,还有没有公道王法了呀?”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不能帮他们分忧,只能在心里为他们喊一句:“兄弟,别灰心,世间自有公道!”(从日常生活引出论点。)
公道是什么?有人说公道就是上天,就是天公,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注: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可是天道无常,它一般不跟草民讲公道。也有人说公道就是包公一样的清官廉吏,是青天大老爷,可是请注意,包公纵然义薄云天[注: 正义之气直上高空。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他终究还得在封建制度的镣铐下吃力地挥动他的三把大铡刀。说白了,巴掌大的泥鳅翻不了天。(反而阐释概念,证明公道不是天公、包公。)
相反地,我却想到了另一个人,他手中无权无势,却打败了自以为“天”的国家机器。他就是法兰西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左拉。有一年,法国军事委员会误把一名无辜的军官判为叛国罪。后来一名被捕的真正间谍证实,这个军官是清白的。荒谬的一幕出现了:法国军方不但不肯认错,反而释放了真正的间谍,维持原判,认为国家不能为了一个小人物而放弃尊严。左拉挺身而出[注: 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愤怒地谴责法兰西临时政府的无耻行径。他也因此遭到流放,但却不屈地说:“多少年后,法兰西会因为我对她的控诉而感谢我。”他说对了,法兰西人民愤怒了。在民间人士和舆论的压力下,左拉逝世后没多久,军方政府被迫在“公道”面前向人民低头认错,释放了那名无辜的军官。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个人的力量何以能对国家制度掀起轩然大波[注: 轩然:波涛高高涌起的样子。高高涌起的波涛。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舍公道其谁!正是因为蛰伏在人心底的公道不灭,左拉才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获得了法兰西永远的尊重。你能说这世上没有公道吗?这样的公道,甚至能打败歪解的法律,从而伸张正义!这样的公道,需要一个正规制度的无上勇气。(举左拉例子,正面论证公道的力量。)
话又说回来,空间什么样的“道”才能称之为“公道”?天道,侠道抑或佛道?天道已然不可能,侠道则是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制度的轻视甚至是无视,个人英雄主义占了上风;佛道呢?指望超脱后下一个轮回给你一个迟到的公正吗?谬矣!
毋庸置疑,人心中才有真正的公道。哪怕是法律,如果违背了人民心中的公道,一样也会被无情地践踏。历史上无数次人民起义、暴动无不是鲜活的案例。(在正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公道的正确定义。)
所以,我们不必叹“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的苍天不公,我们需要的是公道,是一个民族的良知。它是一杆无上的秤,称出每个人心底的那点未泯的良心。而人心,无疑是这杆秤上的星,孰是孰非必将一目了然[注: 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将公道上升为民族的良知,深化了文章的观点。)
世间自有公道。人心不死,公道不灭!(总结全文,掷地有声[注: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简评】
这是一篇写得不错的议论文,作者先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引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二个方面对观点进行证明,从而论证了公道的力量在人心,最后将公道上升为民族的良知,见解深刻,可堪一读。
(三)散文类
世间自有公道
307班 戴晓慧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了它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了它生命的延续。
然而,在蝶的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注: 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的笨蛋;而在蜂的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
而历史,冷眼看待这一切,他明白谁对谁错。
面对“且去作诗”的意旨,他悲痛地离开了朝廷,在那个连希望都没有日子里,众人高笑:“那个柳三变疯了!”的确,他疯了!他辗转于烟花深巷吟笑靡靡之声,也正是他吟出了“杨柳岸,晓风残月[注: 拂晓风起,残月将落。常形容冷落凄凉的意境。也指歌妓的清唱。]”的婉转,赢得了千古芳名。
面对帝王的鄙视,亲友的指指点点,妻子的离去,他默默忍受这一切,身受宫刑,对于一个七尺男儿这是怎样的屈辱,但是他忍下来了,为了父亲临终的嘱咐,为了心中不灭的理想,为了向帝王证明自己的伟大,他一个人默默承担,世人的间嘲讽,他不管。他明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他明白“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从不曾放弃,写出了“史家之绝唱”的《史记》。
面对“妖媚偏能惑主”的诟骂,她没有解释,男人的辱骂与女人的嫉妒,她都一一承受,溺女,没有谁体味到她的苦楚:杀子,没有谁感受到她的心痛;夺位,没有谁了解她的“恨铁不成钢[注: 形容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不上进感到不满,急切希望他变好。]”。她,武后,一个弱女子,演绎了一段巾帼不让须眉的佳话,然而她却为自己立了块无字碑,功过由后人评说,是彪炳千古[注: 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抑或是遗臭万年[注: 遗臭:死后留下的恶名。死后恶名一直流传,永远被人唾骂。],全由世人定夺。
历史的风尘不断飞尘,将陈旧的记忆漂白成永远……
柳永,司马迁,武后,这三人拥有太多的辛酸苦楚,功名与辱骂,但历史却一一将其沉淀。
光阴流转,当被鄙视,当被嫉妒,当被偏激充溢的思维随岁月封尘沉淀时,历史自会定夺。
谁敢说,柳永没有开创一个诗文新潮?谁敢说,司马迁不是史学的鼻祖?又有谁敢说,武后没有开创一个前无古人[注: 指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也指空前的。]后无来者的盛世?谁又敢呢!历史的见证,历史公正的评述,历史的效应,都足以让自以为是[注: 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而又迂腐庸俗的世人闭上嘴。
情感的愚昧,只会让人远离历史公正界限之外。
在蝶的眼中,蜂是埋头苦干的笨蛋;而在蜂的眼中,蝶是游戏花间的浪子。究竟谁是笨蛋,谁是浪子?世间自有公道评判!
【简评】
此文通过柳永、司马迁、武则天三人生前受到不公正待遇及死后名垂一界的事例,论证了“世间自有公道,功过自在人心”的观点,审题准确。所举事例也不是平面叠加,而是涉及文学、史学、政治等不同角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不足者,开头结尾的语言似在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实则风格极不协调,不如开门见山[注: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论证为好。
点击下载本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