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
[标签: ]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注: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地朗读课文。 2、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4、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5、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春》 2课时 《三峡》 1课时 《济南的冬天》 2课时 《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单元专题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学习这个单元要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文文质兼美,是绝佳的朗读材料,要在朗读中体味感情。 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要求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走近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具体、生动,就会是一篇感染人的好文章。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 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
1 导语:明确任务 听讲
2 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 阅读、做好批注。 教后反思
3 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准备3—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注意要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就更好。 讨论,结合阅读提示,谈谈自己对四季的理解。
第二块: 了解单元大概内容(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
3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探究中外文学作品“春夏秋冬”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等等) 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 确定单元活动方案(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从四季中选取感兴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的材料,编制一期 “春意常在”、“冬日浪漫”、“秋日私语”等为主题的壁报或网页、组织一次散文朗诵会等。) 讨论、交流
第四块: 学习评价(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一)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4、你能品味散文中优美、诗化的语言并做了一定的摘抄吗?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6、你参与了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的探究活动吗? 自我反馈
(二)小结: 自我小结、评价。
十四、 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注: 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板书或投影)十五、三 峡
郦道元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教学重点: 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注: 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注: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注: 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注: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如果你曾去过三峡,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注: 峭壁:陡直的石壁。形容山势险峻。]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注: 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 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1、正音: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2、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为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晴初,初晴;旦,早晨。]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1、全班再次齐声朗读一遍; 2、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如今所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可能的话,展示今日三峡风貌图。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方面比较发现。) 五、品读课文, 体会本文“片言万语”的精炼及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注: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 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注: 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可让学生当堂背诵。) 七、作业: 1、练习:二、三; 2、《训练册》 八、 板书设计:
十六、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学目标 :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 (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④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二、研读赏析 ①研读第2—5小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c.略 (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作业: 1、练习:一 2、熟读课文,预习5小节——结尾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②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 一、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讲解):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答案参考教参第104页) 二、体验反思: [提问] 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 a.细致观察 b.抓住特征 c.安排顺序(角度) d.运用修辞 e.情景交融 三、拓展延伸: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指导: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等,介绍冬景。 四、布置作业 ①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③练习:二、三 五、教后反思:十七、夏
梁 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解决文中疑难,梳通文意。 2、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拓展性的比较阅读,能够区分不同作者对夏的不同感受。
4、以本文为学习对象,写作《山城之夏》。
教学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导语设计: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在一年四季中,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学生说,并简述理由)然而,无论你喜不喜欢夏天,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夏》(亦叫《夏感》),作者对夏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学完这课文,我们就能够了解到。不过这篇文章比较艰深,在下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要很专注、很投入。
二、课文研读: (一)、 梳通文意: 1、师指导语: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划出不懂的或有疑问的语句,并进行认真阅读思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再与就近的同学讨论交流。等一会儿我们还要全班讨论。看看我们的同学解决了哪些问题,还遗留哪些问题。 2、学生活动: 学生按阅读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提供支持和帮助。 3、全班讨论:提出疑问,对疑问发表见解。(导语:刚才大家的阅读很认真,讨论也很投入。现在我们全班交流、讨论,内容有两个: 1已经解决的疑问,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把你解决的过程和现在认识与大家交流; 2、还有的疑问不能解决的,提出来,请别人帮助。发言的同学尽可能声音响亮点、清楚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注: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的点拨和评价
(二)、理清结构: 1、导语:(过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文章通过哪些方面来描写夏天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们再次研读课文,并经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阅读(指导: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独立地阅读和思考)
(2)两分钟后,小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各小组经过讨论,理清文章结构,如果小组愿意以结构图的形式呈现,我们也非常欢迎。)
注:老师巡视、参与、对话。
3、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参与,理清文章结构。
板书参考:
人 : 勤劳、 忙碌 等含茹。
(三)、质疑探究:
导语:读了这篇文章,大家对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感情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要进行深入一步的学习了。不知道大家对文章本身有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地方? (1、作者说“夏天的颜色是金黄的。”难道夏天的颜色只是金黄的吗?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作者认为“有闲情逸致[注: 逸:安闲;致:情趣。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
(四)、拓展学习:
1、指导:在这篇文章里,作者 “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他的感情是很热烈,但是不同的人对夏天是有不同的感受的。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我们曾学过那些诗词,它们所表达的作者对夏天的感受是否一样呢?(分组合作)
学生活动:读读、想想、说说(烦躁/闲适/热烈)
2、指导: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夏天,不同的人对夏天的感受也会不同,在你的眼里,我们三明的夏天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以《山城之夏》为题,学习作者写景的语言,写一篇作文。(可作课后作业)
三、作业: 1、练习:一、二; 2、《训练册》 四、教后反思:
作文专题
相关作文
服务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