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复习学案
一、要点回放
《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文学常识
韩愈,字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选自他的《
唐宋八大家:
唐代古文运动:唐代中叶散文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的骈丽文风,恢复先秦两汉等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为主要内容韩愈、柳宗元等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经过二百多年,终于恢复了“文以载道[注: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言之有物[注: 物:内容。文章或讲话有具体内容。]”的传统,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
三、难字注音
句读 或不焉 官盛择近谀 郯子 苌弘 老聃
四、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注: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五、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
而耻学于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是故,圣益圣,愚愈愚
六、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从而师之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七、一词多义
1、 惑:
传道、授业、解惑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惑之不解
孰能无惑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 无:
圣人无常师
无长无少,无贵无贱
4.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5.之
人非生而知之[注: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者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八、文言虚词
1.犹且从师而问焉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欤?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7.吾未见其明也
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9.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3.其皆出于此乎?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圣人之所以为圣
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九、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不拘于时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十、翻译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
十一、背诵
1、请默写概括“师”的职责的句子
2、请默写表明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的句子
3、请默写文中古今之人对“从师”的不同态度及其不同结果的句子
4、请默写作者向“师道尊严[注: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的传统挑战,表明作者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的句子
十二、课外拓展
(一)(2007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 砚 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w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 厌:满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 [2] 下一页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z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注: 借着某件事情为题目来做文章,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或主张。也指假借某事为由,去做其它的事。],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注: 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注: 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注: 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
上一页 [1] [2]